首页 未命名文章正文

中国各地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未命名 2025年09月19日 10:03 9 孤春

中国是一个大家庭 ,有56个民族 。各个民族的人们世代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分布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 、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此居住的房子布局、结构和造型也就不同。以下举例几种经典民居 。

1、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大多依山傍水而建 ,丰富多变的屋面和山墙 、灰瓦白墙的色彩是徽州建筑的特色之一。

2、傣族竹楼

竹楼是用竹子和木头建造而成的干栏式房屋。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大,因此人们用数十根木柱将房屋架离地面 ,防止潮湿对人体的侵害 。

3、窑洞

人们利用土崖挖出横向洞穴修建的房屋 。窑洞顶一般为拱形 ,窑口常用土坯或砖砌成。窑洞结构简单,冬暖夏凉,是中国黄土高原的特色民居建筑。

4 、一颗印民居

“一颗印”属于三合院式民居 ,由正房和厢房组成,整栋房子看上去就像一块方正的印章 。这种房屋多见于云南 、安徽等地。

点击查看更多《穿越时空看文明:全景手绘中国史》

安徽建筑特色介绍?

皖南民居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 ,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历史悠久

皖南山区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 、地貌、山水巧妙结合 ,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 、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 ,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独特之处

皖南古村坐落与其它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 ,追求与文人 、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 ,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 ,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 、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村落选址

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 ,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皖南古村落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 ,能够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 。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因依附于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来 ,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位置与荣誉

皖南古村落位于古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江西婺源)境内 ,西递和宏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处古民居 ,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 ,村落形态保存完好 、风光秀美。村中自古尊儒术 、重教化,文风昌盛,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现象 ,如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 、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

1999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黄山市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村落简介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 ,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黟县

黟县是一个人口仅十来万的小县,唐朝大诗人李白曾赞美道:“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 ,人尚古衣冠 。”道出了皖南乡村的独特意境:山水风物幽美 ,古老文化酝酿出淳厚从容的民风人情。?

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整个村落呈船形 ,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 ,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 。

西递

西递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 ,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 、砖墙维护 ,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 ,建筑色调朴素淡雅 ,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宏村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 ,步步入画 。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 、祠堂、牌坊)和“三雕 ”(木雕、石雕 、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

特色

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 ,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墙,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 ,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 ,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 、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 ,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 。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称雄者 ,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 。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 、休宁。黟县今存古村落十余处 ,要者如西递、宏村、碧山 、屏山等。黟城古建筑更多 。全县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数百处。仅西递就有122幢。歙县共有古建筑365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 ,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 、棠樾、深渡等村 。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 、冯村、上庄等处。

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 、祠堂 、水口、路亭、作坊等组成,有的村落规模很大 ,如呈坎有街巷99条,陌生人进去后往往会迷失方向。许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条,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 。宏村在村头依山筑坝 ,村内水渠从街道两侧进入每户 ,汇于村中部的月塘 。再分流至户,流入南湖。每户都有大 、小水渠,分供洗涤和饮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 ,两层高度 。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组合,建筑全是粉墙黛瓦。旧时大户人家的许多建筑群,规模庞大 ,采用徽州三雕装饰,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镶嵌在黄山、九华山 、新安江广阔的名山秀水之中 ,天造地合,宛然一个无须妆点的世界级公园 。

结构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 ,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 ,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 。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厅堂东西两侧 ,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扮。

安徽徽派建筑的特点是?

说起安徽建筑特色,最为有名的就是孙立人故居、甄山寺 、寿县古城、吴敬梓纪念馆等安徽标志性建筑 。安徽与江苏、上海 、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安徽创造的“小岗村精神 ” ,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以下是中达咨询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安徽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安徽建筑特色——孙立人故居

孙立人故居简介:

孙立人故居,坐落在金牛镇旁 ,金牛山半山腰处,坐北朝南 。初建时有百余间房屋,解放后逐渐拆除 ,现为金牛镇中学校址,留下房屋一幢11间,约250平方米 ,是孙立人24岁时结婚时住处,木架结构,青砖小瓦 ,走廊及房内雕梁画栋 ,为明显的晚清民居建筑风格 。

安徽建筑特色——孙立人故居

孙立人故居建筑景点:

孙立人(1900-1990),1900年10月17日生于庐江县金牛镇。1942年2月孙立人率新38师抵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4月17日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陷于绝境 ,孙立人奉史迪威之命率113团驰援,18日凌晨向日军发起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 ,歼敌1个大队,解除了7千英军困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百余人。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的第一个胜仗 ,孙立人以不满千人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军,救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 ,轰动全世界 。孙立人故居座落在金牛山半山腰 ,初建时有百余间房屋,文革中被逐渐拆除,仅留下房屋一幢11间 ,约250平米,是孙立人24岁结婚时的住处,现为金牛中学校址。3.这间房屋是孙立人当年24岁结婚时的住处。

安徽建筑特色——孙立人故居

孙立人故居建筑保护:

抗日名将孙立人1900年12月8日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山南 。其故居位于现在庐江县金牛中学内。

孙立人(1900.12.8~1990.11.19) ,字抚民,号仲能,籍贯安徽舒城 ,国民党著名抗日将领。历任财政部税警总团团长、支队司令 、国民革命军师长 、军长,东北保安副司令官,中华民国陆军副司令、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 。

抗战时期,孙立人故居约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 ,孙氏舒城六世祖孙立祖父孙炳炎从河镇举家迁往庐江金牛山南定居。孙立人回忆录开篇写道:“我出生于安徽庐江金牛山南的一个小乡村。”孙立人故居原有一个好几进上百间的砖墙瓦房,另有水沟院墙组成孙家庄园 。孙立人回忆他小时在此受过严格之私塾教育。1924年,孙立人与龚夕涛在孙立人故居完婚。1932年孙立人父亲孙熙泽病逝于金牛山老屋 ,时任财政部税警四团团长的孙立人回乡并主持丧事 。第二年孙回金牛山将父母棺葬入土 。

安徽建筑特色——孙立人故居

孙立人故居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 ,被当地政府辟为粮库,1958年移作校舍。上世纪七十年,金牛中学在原宅基础上又进行了规划改建。2001年金牛中学筹资20多万对孙立人故居进行依次修缮 ,现仅存孙立人出生的房子,即当时孙家庄园的末进内室,一排共11间 ,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因这是最靠北的一进,后院墙墙基上砌着的“孙一德堂墙界”至今还枝繁叶茂。还有古井一口。

孙立人将军晚军一直心系金牛山老宅 。1988年4月 ,孙将军旧部刘文美回乡探亲,带回孙将军故居照片,孙将军看后感慨万千 ,心情无比激动,可惜年事已高,未能如愿。孙将军临终遗愿 ,要求子女将自己的骨灰运回大陆 ,待父母遗骸移葬于金牛山以后,葬于父母身旁。

万股资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