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简介
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 。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 ,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 ,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 ,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
元旦
一月一日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元是开始 ,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象征一天的开始 。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 ,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 ” ,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 ,其夜称“元夜” 、“元夕 ”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 、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 ,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 ”,七月十五称“中元” ,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 ,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愿望节
二月五日
(愿望节又称许愿日。)
起源于二十一世纪初,和其它传统节日不同 ,属于新时代产物,迅速发展形成。
愿望节为每年阳历二月五日,在当天都会有很多年轻人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纸上 ,然后挂到树上,挂得越高,愿望越有可能被实现
妇女节
三月八日
我国于1922年开始纪念三八节 。中国妇女第一次群众性的纪念三八节活动是1924年在广州举行的。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 ,确认普通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传统 。1977年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请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对联合国而言 ,国际妇女节定为3月8日。
植树节
三月十二
中国的植树节定于3月12日 。1979年2月,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1981年12月 ,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又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于次年颁布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具体实施办法。植树节前后,我国各地都要集中进行植树造林活动 。
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 ,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 ,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 ,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 、扫墓的风俗 。)
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八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 ,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 ,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劳动节
五月一日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 。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 ”,端是初的意思 。“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 ,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 ,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 、炸糕的来源 。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儿童节
六月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六一 ”国际儿童节为中国儿童的节日 ,并宣布废除国民党政府 1931起实行的4月4日为儿童节的规定 。中国第一个儿童节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的4月4日。民国二十年(1931年),“上海中华慈幼协会”发起建议,希望政府规定每年4月4日为儿童节。随后,教育部制定了儿童节纪念办法 ,并于隔年的4月4日实施 。
中国***建党日
七月一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七月七日
七夕情人节
农历七月初七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 ,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敬老节
农历七月十三
中国建军节
八月一日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阴历八月十五日 ,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 ,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 ,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 ,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 ,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 ,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 ,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 ,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 ,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 、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 ”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教师节
九月十日
国庆节
十月一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 。这里应该说明一点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 ,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 。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 ”。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
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 ,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 ,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 ,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 ,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 、吃馄饨的习俗 ,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 ,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 ,引申为“易 ”[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 。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 ,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 ,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夕 ”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 、岁除、大除、大尽等等 。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 、祛病消灾的意思。)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 ,俗称“大年”。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 ,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9月2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 ”,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人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 ,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 。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 ,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 ”,把它锁进深山 ,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 ,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 、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 ”晚上来了一看 ,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 ,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 ,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 ” ,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 ,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传统节日表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1 、正月初一 春节 ,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 、元辰、元朔、三元 、三朝、三正、正旦 、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 、二月十五 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
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 、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节
11 、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 “姑姑节 ”“六月六 ,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日, 习称七夕 、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 ,盂兰盆节。
15 、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
17、九月九日 重阳节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 、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
22 、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节,祀灶日 ,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 、腊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 、大节夜、大尽等 ,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
关帝诞:六月廿四
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
苍颉至圣先师诞 :三月廿八
鲁班公诞: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诞辰: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日
黄帝诞辰:二月初二
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日
孟子诞辰:四月初二
岳飞诞辰:二月十五
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日
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
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
附1: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祭财神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亦称“人胜节 ” 、“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谷日/顺星 众星下界之日 也称“祭星 ”、“接星”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石不动”“十不动 ” 老鼠嫁女
附2:其它节日:
“半年节” 有六月十五日的 、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 、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
观音诞: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 、十一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 ,是一种愿望!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
填仓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仓节、天仓节 ,是祭祀仓神的节日 。
§1、日本民间节日 元旦(1月1日):这一天祝贺新年的到来。从元旦到1月3日这三天叫做“正月”,是全然不干活的。新年里,大家去参拜神社或到朋友家去拜年 、喝酒,吃新年里独特的美味佳肴 。孩子们玩日本式纸牌、放风筝、拍羽毛毽子。新年里 ,还在门上拉上稻草绳 、插上松枝,意思是“插上树木迎接神灵降临 ”。装饰松枝的时间是1日至7日,这一期间也叫“松之内” 。
女孩节(3月3日):祝愿女孩子将来幸福的节日。这一天 ,人们模仿昔日宫廷的风俗,把漂亮的木偶和桃花摆在一起,喝糯米酿成的甜酒。
端午节(5月5日 ,也叫男孩节):祝愿男孩子健壮成长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装饰起武士木偶,还在屋檐上插菖莆、竖起鲤鱼旗、吃柏饼。
七夕(7月7日):这一天庆祝在银河两岸的牵牛星与织女星一年一度的相会。人们在庭院前供上玉米和茄子 ,把写有歌词的五彩诗笺装饰在细竹上,祈祷女孩子的手艺象织女一样灵巧 。
盂兰盆会(8月15日左右): 这一天在城里工作的人都要回到家乡,在祖先灵前供上许多食品 ,祈祷祖先亡灵冥福。在小镇和农村生活的人还要穿着夏季的单和服跳盂兰盆舞。
赏月(阴历8月15日和9月13日夜晚):月圆之时,用麦芒装饰门窗,以酒和团子供奉月神,祈祷度过顺利、美好的秋天。
彼岸(春分 、秋分前后7天时间): 这期间祭祀先祖亡灵 ,举行佛事,前往扫墓 。
七、五、三节(11月15日): 每逢11月15日,3岁和5岁的男孩 、 3岁和7岁的女孩穿上鲜艳的和服去参拜神社 ,以此保佑他们在成长道路上一帆风顺。日本人认为奇数是吉利的数字,故从中选了这三个年龄。
§2、日本法定节日--日本有12天法定的国民节日,在这些日子里学校、机关 、企业都放假 。
元旦(1月1日):庆祝新年伊始。
成人节(1月15日): 各地在这一天把成为成年人的青年集中起来 ,举行庆祝活动,勉励他们要依靠自己勇往直前。
建国纪念日(2月11日): 追思建国之日,纪念公元前660年第一代天皇即位的日子 。
春分(日历上的春分日):歌颂自然 ,爱护生物。
天皇诞生日(12月23日):天皇、皇后在皇宫接受国民进宫朝贺。
宪法纪念日(5月3日):纪念日本国宪法的实施(1947年5月3日施行) 。
儿童节(5月5日):尊重孩子人格,谋求孩子幸福,同时也感谢母亲。
敬老节(9月15日):各地把老年人召集在一起 ,举行演艺会,馈赠纪念品,向他们祝贺长寿。
秋会(日历上的秋分日):敬祖先、思亡灵 。
体育节(10月10日):热爱体育活动,培养健康的身体 ,这是为纪念1964年10月10日举行的东京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而设立的。
文化节(11月3日):1945年以前,这一天作为明治天皇的生日举行庆贺活动。战后,它的主题被定为“爱自由 ,爱平等,促进文化发展。”
感谢勤劳节(11月23日):提倡勤劳,庆贺生产发展 ,国民之间相互感谢 。
§3 、乡土传统活动
秋田县横手地区的“做雪屋 ”(新年期间):做一个纵横2米左右的雪屋,中间设一祭坛祭拜水神。入夜,几个孩子聚集在雪屋里 ,喝甜酒、吃甜饼。
札幌的雪祭(2月第一个星期五至星期天):在举行雪祭的日子里,以动物、神话及传说等为题材,排列着大小各种雪像 。通常是在札幌的大街公园里举行。
博多的“顿达节”(5月3日至15日):所谓“顿达” ,是荷兰语Zondag之讹,休假的意思。人们化装成神话里的神仙骑着马或者让穿着盛装的孩子站在彩车上,成群结队 、热闹非凡地通过街市,此外还举行形形色色的文艺演出 。
日本风俗与禁忌
信仰忌讳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 ,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还忌讳3人一起“合影 ” ,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 。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白色的花 ,日本人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 、鸭子、乌龟等。
语言禁忌
日本人有不少语言忌讳,如“苦”和“死” ,就连谐音的一些词语也在忌讳之列,如数词“4”的发音与死相同,“42 ”的发音是死的动词形 ,所以医院一般没有4和42的房间和病床 。用户的电话也忌讳用“42”,监狱一般也没有4号囚室。“13”也是忌讳的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 ”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也没有“13”号停机坪。在婚礼等喜庆场合 ,忌说去、归 、返、离、破 、薄、冷、浅 、灭及重复、再次、破损 、断绝等不吉和凶兆的语言。商店开业和新店落成时,忌说烟火、倒闭、崩溃、倾斜 、流失、衰败及与火相联系的语言 。交谈中忌谈人的生理缺陷,不说如大个、矮子 、胖墩、秃顶、麻子 、瞎聋、哑巴等字眼 ,而称残疾人为身体障碍者,称盲人为眼睛不自由者,称聋子为耳朵不自由者等。
行为禁忌
日本有纪律社会之称 ,人们的行为举止受一定规范的制约。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女须穿西装、礼服,忌衣冠不整 、举止失措和大声喧哗 。通信时 ,信的折叠、邮票的贴法都有规矩,如寄慰问信忌用双层信封,双层被认为是祸不单行;寄给恋人信件的邮票不能倒贴 ,否则意味着绝交。日本人在饮食中的忌讳也很多: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忌讳客人吃饭一碗就够,只吃一碗认为是象征无缘;忌讳用餐过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抚摸、整理头发 ,因为这是不卫生和不礼貌的举止;日本人使用筷子时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在日本,招呼侍者时,得把手臂向上伸 ,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侍者就懂了 。谈判时 ,日本人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 ”字形,你若点头同意,日本人就会认为你将给他一笔现金。在日本 ,用手抓自己的头皮是愤怒和不满的表示。
社交禁忌
日本人送礼时,送成双成对的礼物,如一对笔 、两瓶酒很受欢迎 ,但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2万日元和2的倍数,日本民间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万、5万或7万日元 。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有讲究 ,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为不祥,也不宜用红色包装纸 ,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日本人接待客人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会议室、接待室,他们不会轻易领人进入办公机要部门。日本不流行宴会 ,商界人士没有携带夫人出席宴会的习惯 。商界的宴会是在大宾馆举行的鸡尾酒会。日本人没有互相敬烟的习惯。进入日本人的住宅时必须脱鞋。在日本,访问主人家时,窥视主人家的厨房是不礼貌的行为 。在日本 ,没有请同事到家与全家人交往的习惯。日本人从来不把工作带到家里,妻子也以不参与丈夫的事业为美德。
日本国礼节介绍
日本人见面多以鞠躬为礼 。一般人们相互之间是行3O度和45度的鞠躬礼,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 ,表示的含义也不同,弯腰最低、也最有礼貌的鞠躬称为“最敬礼”。男性鞠躬时,两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裤两侧;对对方表示恭敬时,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 ,放在身前行鞠躬礼,女性尤其如此。
在国际交往中,日本人也习惯握手礼 ,尤其是年轻人或和欧美人接触较多的人,也开始有见面握手的习惯 。
在日本,名片的使用相当广泛 ,特别是商人,初次见面时有互相交换名片的习惯。名片交换是以地位低或者年轻的一方先给对方,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一种礼节。递交名片时 ,要将名片正对着对方 。名片在日语中写为“名刺 ”,女性大多使用比男性名片要小的名片。
日本人对坐姿很有讲究。在公司里,日本人都坐椅子 ,但在家里,日本人仍保持着坐“榻榻米”的传统习惯 。坐榻榻米的正确坐法叫“正座”,即把双膝并拢跪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轻松的坐法有“盘腿坐 ”和“横坐”:“盘腿坐”即把脚交叉在前面 ,臀部着地,这是男性的坐法;“横坐”是双腿稍许横向一侧,身体不压住双脚 ,这常是女性的坐法。现在,不坐“榻榻米 ”的年轻一代在逐渐增多。
日本人待人接物态度认真 、办事效率高,并表现出很强的纪律性和自制力 。约会总是正点 ,很少误时。
日本人不喜欢针锋相对的言行与急躁的风格,把善于控制自己的举动看作一种美德,他们主张低姿态待人 ,说话时避免凝视对方,弯腰鞠躬以示谦虚有教养。在社交活动中,日本人爱用自谦语言 ,如“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谈话时也常使用谦语 。
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谦虚礼让 、彬彬有礼,同事、行人间极少发生口角。在与日本人交谈时 ,不要边说边指手划脚,别人讲话时切忌插话打断。三人以上交谈时,注意不要冷落大部分人 。在交谈中 ,不要打听日本人的年龄、婚姻状况 、工资收入等私事。对年事高的男子和妇女不要用“年迈 ”、“老人”等字样,年事越高的人越忌讳。在公共场合以少说话为好 。乘坐日本的地铁或巴士,很少能看到旁若无人而大声交谈的现象。除非事先约好 ,否则不贸然拜访日本人的家庭。
按照日本人的风俗,饮酒是重要的礼仪,客人在主人为其斟酒后 ,要马上接过酒瓶给主人斟酒,相互斟酒才能表示主客之间的平等与友谊 。斟茶时,日本人的礼貌习惯是以斟至八成满为最恭敬客人。
日本人给老人祝寿 ,是选一些有特定意义的年岁。如61岁为“还历”,意思是过了6O为1岁,返老还童;7O岁为“古稀 ”;77岁为“喜寿”;88岁为“米寿”,因汉字“米 ”拆开可变成八十八;99岁为“白寿” ,因为“白”字上面加一横为“百 ”。
社交礼仪:
日本人见面多以鞠躬为礼 。一般人们相互之间是行3O度和45度的鞠躬礼,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弯腰最低、也最有礼貌的鞠躬称为“最敬礼”。男性鞠躬时,两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裤两侧;对对方表示恭敬时,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礼,女性尤其如此。
在国际交往中,日本人也习惯握手礼,尤其是年轻人或和欧美人接触较多的人,也开始有见面握手的习惯 。
在日本,名片的使用相当广泛,特别是商人,初次见面时有互相交换名片的习惯。名片交换是以地位低或者年轻的一方先给对方,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一种礼节。递交名片时,要将名片正对着对方 。名片在日语中写为“名刺”,女性大多使用比男性名片要小的名片。
日本人对坐姿很有讲究。在公司里,日本人都坐椅子,但在家里,日本人仍保持着坐“榻榻米”的传统习惯 。坐榻榻米的正确坐法叫“正座 ”,即把双膝并拢跪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轻松的坐法有“盘腿坐”和“横坐”:“盘腿坐 ”即把脚交叉在前面,臀部着地,这是男性的坐法;“横坐”是双腿稍许横向一侧,身体不压住双脚,这常是女性的坐法。现在,不坐“榻榻米”的年轻一代在逐渐增多 。
日本人待人接物态度认真 、办事效率高,并表现出很强的纪律性和自制力。约会总是正点,很少误时。
日本人不喜欢针锋相对的言行与急躁的风格,把善于控制自己的举动看作一种美德,他们主张低姿态待人,说话时避免凝视对方,弯腰鞠躬以示谦虚有教养。在社交活动中,日本人爱用自谦语言,如“请多关照 ”、“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谈话时也常使用谦语 。
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谦虚礼让 、彬彬有礼,同事、行人间极少发生口角。在与日本人交谈时,不要边说边指手划脚,别人讲话时切忌插话打断。三人以上交谈时,注意不要冷落大部分人 。在交谈中,不要打听日本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私事。对年事高的男子和妇女不要用“年迈” 、“老人 ”等字样,年事越高的人越忌讳。在公共场合以少说话为好 。乘坐日本的地铁或巴士,很少能看到旁若无人而大声交谈的现象。除非事先约好,否则不贸然拜访日本人的家庭。
按照日本人的风俗,饮酒是重要的礼仪,客人在主人为其斟酒后,要马上接过酒瓶给主人斟酒,相互斟酒才能表示主客之间的平等与友谊 。斟茶时,日本人的礼貌习惯是以斟至八成满为最恭敬客人。
日本人给老人祝寿,是选一些有特定意义的年岁。如61岁为“还历”,意思是过了6O为1岁,返老还童;7O岁为“古稀”;77岁为“喜寿 ”;88岁为“米寿”,因汉字“米”拆开可变成八十八;99岁为“白寿”,因为“白 ”字上面加一横为“百” 。
用餐礼仪:
第一,用餐前后
日本人在用餐之前及之后都要高声表达两种感受,用餐前要说 “Itadkimasu!” ,意思是欣赏这顿饭食;用餐后要说 “Go-chiso-samadeshita! ”,意思是感谢款客者预备这顿极美味的饭食。
第二,用餐期间
日本菜的前菜一般有酸、甜、苦 、辣、咸五种味道 ,以唤醒舌头上的味蕾。日本人的一餐饭食包括一碗饭、一碗味噌汤 、两道或三道菜肴,配菜越多,那顿饭便越够体面 ,若有数道菜肴端上餐桌,已令客人颇难选择先品尝那一道。用餐的正确次序是先喝小口热汤,后吃那道菜也可 ,但不要只集中吃光同一道菜肴,应顺序循环吃每道菜肴,使各份比例均等,才可同一时间吃光所有菜肴 。
第三 ,用餐方式
日本人的用餐礼仪似乎严厉,但日本人容许狼吞虎咽式吃法,这吃法甚至令其他国家的人感到惊讶。例如吃寿司 ,日本人习惯赤手拿著寿司浸一浸豉油,然后直接放入口中,他们不会用筷子吃寿司;又例如吃面 ,日本人直接从汤碗把面吸啜入口,且必会发出响声,依据日本人的习俗文化 ,吃面时发出响声是表示面食很美味,亦是对厨师表示赞赏的方式。
第四,祝酒
一顿正统的日式饭食通常备有日本米酒 ,日本人喜欢在用餐时喝米酒,他们通常会在互相祝酒后才开始用餐,即使客人不想喝,款客者都希望客人会假装喝一小口 。
第五 ,日本茶
日本人深爱茗茶,在同一餐的不同时间会端上不同种类的茶。一般来说,用餐之前会端上绿茶 ,用餐期间及用餐之后会端上煎茶。
这些就是严格的日本用餐礼仪,虽然用餐礼仪很重要,但亦要放松自己 ,尽情享受美味的饭食 。
另外关于花式纱线:
现在花式纱线主要应用领域有:
床上装饰用品:用结子花式线、结子花式粗节纱线、雪尼尔线等生产的排须床罩 、起圈床罩、提花床罩、花纹床罩 、珍珠床罩、床沿、靠垫等。
室内装饰织物:大量的高档室内装饰织物用花式纱线原料织制,产品有窗帘类织物,包括钩边窗帘、经编 、烂花、印花、提花 、缝边、烂花印花窗帘等。
墙面装饰织物:采用花式纱线的墙面装饰是墙面布的第四代品种 ,即为花式纱线墙布,具有高雅、美观 、减低噪音的特殊功能 。一般采用花式纱线墙布,其噪音可减少10个分贝 ,现已被高级住宅、高级宾馆、饭店大量采用。在美国和西欧市场,该类布每米售价在1-2美元。
家具装饰织物:主要用带有粗节结构花纹和花式纱线织成的家具装饰织物,在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特别流行 。这类织物主要用于各类家具的装饰面料,如沙发面料 、靠垫面料、座椅面料、屏风用材料以及用于各类家具类的装饰。
还有一些小领域:如十字绣 ,DIY制品等。你可以从这几个领域去开发……
希望楼主能采纳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