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一部中原精神的词典你会写下那些精神内涵?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它足以使中国人 、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 ,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 ,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 ”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 ,原意耕作,培养,教育 ,发展,尊重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 、艺术、道德、法律 、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谈到“在一个理性生物中 ,一种对任意选顶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 黑格尔“文化是绝对精神对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过程,也即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 。”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语的文化即文明开化 ”。《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在我国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 ”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 、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 ,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 、培育等 。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 ,武功外悠 。 ”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 ,往往与“武力 ”、“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 ”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 ,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 ,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 ,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 ”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 ,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 ,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 、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 ,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 、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 ,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 ”。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 。” 《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如文学 、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 ”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它包括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 ”这个概念 。 以把握不同文化形态的特征。如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 ,可以分为礼仪文化、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根据文化的不同形态,又可分为物态文化 、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还可分为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美国文化 、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等;也可从文化的历史演变 ,将其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 、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等。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 。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 ,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 。《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内具有多民族内向凝聚力,并且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格局。《诗经·小雅·北山》中就写道:“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清史稿·陶彝传》中:“普天率土,欢欣鼓舞。 ”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历代王朝总是以大国自居 ,并不重视在海洋的发展,在清朝时更是实施闭关自守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半封闭型的大河内陆文化。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 ,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 。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 、“重农抑商” ,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 ,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行为准则、风俗习惯 ,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 ,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 ,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 、万亿卷帙,概以“三玄 ”(《周易》、《老子》、《庄子》)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 、《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 ,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 、道二家为其归致 。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 ,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1〕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 ,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皇帝语 ,转引自元刘谧著《三教平心论》),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 ,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何以被称为“儒”?据《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 、明教化者也 。”就是说“儒 ”是旧时对学者、读书人的称呼。《后汉书·杜林传》也曾说道:“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 ,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 、艺术、道德、法律 、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在中国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 ”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 ,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 、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 、培育等。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 ,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 ”、“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 ”的一面 ,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 ,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 ,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有些还包括小吃 ,风俗等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国积淀了什么?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 ,然后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解决难点中积累验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知识的成果 。回味中国的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 ,在教师一步一步指导下学习实践,那么得到结论是书本知识,结果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西方教育的特点:
1 、从教学内容上说 ,更重视能力、情感方面的教学;
2、从教学方式上说,更重视师生互动 、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3 、从教学目标上说,更重视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活动能力的获得。
在西方 ,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 ”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 ,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 ”一词是内发之意 。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 ,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对所有儿童一律实行义务免费公共教育,以确保消灭文化或知识的垄断 ,消灭教育的种种特权。在最初的表述中,这只能是一种由各种公共机构所办的教育 。当时所以这样提,是防止工人阶级恶劣的生活条件阻碍儿童的全面发展。后来 ,明确地提出了其它目标,比如必须削弱家庭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必须根据平等的条件来培养儿童 ,必须利用社会化的群体力量。无疑,最成功的革命教育实验,从马卡连柯学校到古巴的学校 ,都是按照社会的方案来进行的 。
教育与物质生产相结合(或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把智育、体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里所包括的目标,既不是进行较好的职业训练 ,也不是反复灌输职业道德,而是通过确保人人充分了解生产过程来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观念与实践之间的历史形成的差距。这一原则在理论上的正确性虽然为人们所广泛承认,但其实际运用却提出了许多问题(许多半途夭折的或只是部分获得成功的试验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在科学技术迅速变革的条件下 ,尤其如此 。
教育必须确保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科学与生产的重新结合,人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生产者。在这一基础之上,所有的人无论男女 ,其潜力都能得到施展 。这样将出现一个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世界,使个人在消费 、娱乐、文化的创造和享受、社会生活的参与 、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实现(自身创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施展才能。这一目标的实现,特别需要改变社会分工 ,而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迄今仅处于开创阶段。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 ,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 ,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 ,原意耕作,培养,教育 ,发展,尊重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 、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在我国 ,“文化 ”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 、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 ,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 ”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 ,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 、教化、培育等 。”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 ”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 ,往往与“武力”、“武功” 、“野蛮 ”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 ,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 ,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 ,所谓“先礼后兵 ”,文治武功。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 。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 ,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 。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 ,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 ,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 ,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 1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 2、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 ,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 、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知变,因变 ,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 3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 ,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 ,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 、社会的人文之化 ,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 ,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