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将听吾计 ,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 ,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 ,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 ,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好并且能够接受,我将为您造成军事上的势,从外辅佐您 。所谓造成军事上的势 ,就是在战争瞬息万变的情况中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
原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的 。因而,"能"要使敌人看成"不能" ,"用"要让敌人看作"不用"。"近"要让敌人看作"远","远"要让敌人看作"近"。敌人贪利,就诱之以利而消灭它;敌人混乱 ,就抓紧时机立刻消灭它;敌人实力雄厚,则须时刻戒备它。
敌人精锐强大,就要注意避开它的锋芒;敌人褊急易怒 ,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敌人小心谨慎,稳扎稳打 ,就设法使它骄傲起来;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其关系 。
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这些 ,是军事家用兵之佳妙奥秘,是不可事先规定或说明的。
原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 ,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会胜利的 ,是因为具备的致胜条件多;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不能胜利的,是具备的致胜条件少。具备致胜条件多就胜,少就不胜 ,何况一个致胜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从这些对比分析来看,胜负的情形就得出来了!
《孙子兵法》的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 。
齐文化的伦理思想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仁”、"礼" ,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这些,在《管子》一书中体现得很明确。关于前者,是从齐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较而言的 。
鲁文化把"仁"与"礼"放在首要地位 ,而三晋文化,特别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视"仁"与"礼"的。齐文化上述两个方面,在《孙子兵法》中也体现得十分清楚。孙武讲"仁" ,但是并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 。他说:"将者,智 、信、仁、勇 、严也。"
①杜牧注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 ,用智为先。"
②杜牧是从军事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孙武生活于有尚武精神传统的齐文化环境中,他在讲将领的五德时,把"智"(智慧)放在首要地位 ,而把"仁"的要求放在次要地位,是十分自然的 。但是他并不是不要"仁",而是将"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
《孙子兵法·计篇》说 ,"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即体现了"仁"的思想。孙武的"仁",还有更高的原则 ,即要符合战胜敌人、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 。因此,他在《孙子兵法·用间篇》说:"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 ,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即两国交兵,以决胜负 ,应该想方设法,不惜以爵禄和金钱,从敌方搞到情报 ,以了解敌情。如果不能这样,而爱惜爵位和金钱,就是不仁到极点了 。这就给了"仁"以新的解释 ,更具有齐文化的特色。
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的翻译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翻译:
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 ,并制订作战计划。
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军备竞赛永远是有代价的 。
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军力,而是迫使敌方投降。
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 、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指灵活机动的指挥处置力 。
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 ,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
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实际情况而随机应变。
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判断敌情 。
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其处置原则。
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应付策略。
第十二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 。
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使用。
关于《孙子兵法》的概述: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 ,作者为孙武,被誉为兵学圣典。这部书主要讲述了战争的策略、战术 、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和人文价值 。
《孙子兵法》共分为十三篇 ,每篇都讲述了不同的主题。全书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为开篇,将战争视为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书中还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战略和战术,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等,这些理论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 、政治、商业等领域 。
《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更是一部哲学著作。作者孙武强调了战争的正义性和道德性 ,认为战争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同时,书中还提出了以德服人的思想 ,认为只有以德服人才能赢得人心,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适用于社会、政治 、文化等领域。
《孙子兵法》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范围内广泛传播 ,还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孙子兵法》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商业等领域,成为了一部具有普遍价值的经典著作。同时 ,《孙子兵法》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
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 ,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
出处: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始计篇》
节选: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 、五曰法。道者 ,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 ,而不畏危 。
翻译: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政治 ,二是天时,三是战场的地利,四是将领,五是严谨的军法。所谓“道 ” ,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 ,不会惧怕危险。
扩展资料本文出自《孙子兵法》,是中国及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
节选的文章讲的是庙算 ,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作品内容博大精深 ,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