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在中国的意义
代表了爱情 ,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 。在古代 ,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简介
七夕节 ,又称七巧节 、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 、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 、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 ,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 、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 ,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
百度百科-七夕节
传统节日文化的来历及有关传说故事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 、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 ,因拜祭“七姐 ”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 ”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的风俗主要有:香桥会 、接露水、拜七姐、斗巧 、乞求姻缘、游七姐水、种生求子 、储七夕水、为牛庆生、七巧贡案 、迎仙、拜牛郎、拜魁星、拜床母 、染指甲、七夕观星、听悄悄话 、净水视影、结红头绳、姑娘洗发 、晒书晒衣、结扎巧姑、玩磨喝乐等。我认为在七夕节的众多风俗中值得一提有4个 ,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七夕节风俗之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穿针乞巧,中国岁时风俗。每年七月初七举行 。七夕之夜 ,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 、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 ,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 ,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 ,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 ,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 ,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乞巧节有着特别的乞巧方式,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 ,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 ”,慢的称“输巧” ,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节(或乞巧节),根据传统,中国民间女子要当庭布筵 ,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
七夕节风俗之二: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 ,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 ,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 ,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 ,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 ,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所谓“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黄金瓜 、巧果、花生、红枣等为主)放在果盆上 ,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了准备 。“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 ”在结网,谁先发现 ,谁就大吉大利。
所谓喜蛛,其实是一种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 ,在一些花草树木上,常能见到,偶尔有一只爬在人身上或被人发现在屋内 ,都说是喜事之兆,一般都会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会轻易弄死它。
但果盆上要有这种喜蛛的踪迹 ,却也不容易,有时为了早点分到瓜果,孩子们中总有一人会偷偷捉一只放在果盆上 。大人们其实也知道,睁一眼闭一眼的 ,在孩子“发现”喜蛛的欢呼声中,边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边说道:”吃吧 ,吃吧,年年有巧,年年有巧。“
?七夕节风俗之三: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 ,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 ,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 ,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 、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 ,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 ,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 ,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 ,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
“投针验巧”: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 ,倒入“鸳鸯水 ”,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 ,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 ,于是取引线(即“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 ,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 ,即是“乞巧 ”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 ,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
投针验巧是中国岁时风俗 ,每年七月初七举行。属于七夕节期间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 ,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习俗,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七夕节风俗之四: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 、**们的事 。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 ,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 、五子(桂圆、红枣、榛子 、花生 ,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 ,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 ,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 ,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 ,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织女,又名七姐 、七星娘娘、天仙娘娘、七娘妈等 ,七月七是其诞辰 。“拜织女 ”纯是靓女们的事。在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妇女的盛大节日。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其实所谓“乞巧 ”不过是“斗巧”。靓女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 ,桌子上置茶、酒。水果 、五子(桂圆、红枣、榛子 、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 ,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靓女们 ,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 ,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 ,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不同地方在“七姐诞”的庆祝仪式各有不同特色 。?
在闽南和台即称为拜“七娘妈 ” ,七星妈又称七星娘娘、七星夫人 、七娘夫人。七夕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 。这天 ,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 ,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 、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 ”,行成人礼。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 ,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 。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 ,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
七夕节是乞求婚姻幸福,追求爱情的一个节日,姑娘们会在七夕节那天的晚上,把自己家里摘下的瓜果、鲜花和自己制作的一些手工艺品 ,摆在案前,案桌上边,在庭院里摆在案桌上面 ,对月进行一个乞拜,一边拜一边在心里默默祈祷,一个是向织女乞求智慧 ,另外又向织女乞求婚姻的美满。
(1)二十三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
据说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 ,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 、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 ,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 ,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 ,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 ,便轮到祭拜祖宗。
附:扫尘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 ,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 ,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 。扫房之后 ,各店铺 、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 ,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 ,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元宵节
来历: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 ,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 ,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 ,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 ,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 ,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 ,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 ,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 ,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 ,十五天火,焰红宵夜 ”,他心中大惊 ,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 ,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 ,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 ,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 ,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 ,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 ,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