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古诗》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明确学路
前面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和《林海》两篇课文 ,它们都是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思想感情的散文 。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本课“预习”提示我们:《墨梅》、《竹石》和《石灰吟》这三首古诗有一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思路:要通过读懂诗句 ,了解事物的特点,从中领悟赞颂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学习第一首古诗 。
二、引导学习古诗《 墨梅 》
1。简介作者。
本诗作者王冕 ,是元末明初人 。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为诗人。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既善作诗 ,又善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 ”。《墨梅》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题的诗 。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 ,自读诗句 。(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2)指名朗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墨 砚 乾 坤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
“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书画家(王冕)洗毛笔砚台的池塘。树 ,指梅树。这行诗的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痕,痕迹 。这行诗的意思是,朵朵开放的梅花呈现淡淡的墨色。
“不要人夸好颜色”:意思是 ,不要人们赞美它的颜色艳丽。
“只留清气满乾坤 ”:清气,清香的气味 。乾坤,指天地。这行诗的意思是 ,只求梅花的清香永远充满人间。
(4)齐读后,指名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
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 ,思考:诗中(也是画中)描绘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作者借墨梅赞颂了人的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花的形态,后两句突出梅花的精神。说明梅花有朴素淡雅、不图虚荣和高洁白重的特点。作者借赞美墨梅比喻人,实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 、高洁自重的品质 ,表达了诗人以墨梅自励,愿像墨梅那样做人的思想感情 。
(3)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
4。练习背诵。(个人试背 、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舅I导学习古诗《竹石)
1 。简介作者。
郑燮,清代书画家 、诗人。早年家境贫寒 。应科举在朝廷做官 ,比较关心民间疾苦,后因得罪豪绅被罢官。他擅长画竹。《竹石》这首诗是他为自己的画题写的诗 。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 。
(2)指名朗读。
(3)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如,破岩 ,山崖的石缝 。坚劲,坚定。千磨万击,许多磨难和打击。还 ,依旧。
(4)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
“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翠竹)紧紧依傍着青山。
“立根原在破岩中” ,意思是原来(竹根)是牢牢扎在山崖石缝中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 ”,意思是(翠竹)虽经风雨雷击依旧十分坚定 。
“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任凭你刮什么风也不惧怕。
(5)齐读全诗 ,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连起来说说。
3 。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联系借物喻人的方法 ,说说它赞美了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
诗中描写的竹子,是生长在山崖石缝中的`,自然环境恶劣,它不怕闪电雷击 ,风吹雨打,仍然能顽强地生长。说明诗中描写的竹子具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这首诗实际借物喻人,赞颂了不怕邪恶势力、不怕艰难困苦 、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表达了诗人崇尚这种精神的思想感情 。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4。练习背诵。(自背、全班齐背、指名背诵)
四 、布置作业
1 。背诵《墨梅》和《竹石》。
2。自学《石灰吟》 。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指名背诵《墨梅》和《竹石》。
二、学习第三首古诗
《石灰吟》
1。理解诗句 。
(1)指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自读思考每行诗的意思 。
(3)同桌互说 ,再全班交流。
“千锤万凿出深山 ”。锤,敲打 。击,撞击。千、万 ,形容撞击的次数多。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只有经过许多次撞击敲打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烈火焚烧若等闲” 。若,好像。等闲,平常事。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成很平常的事 。
“粉骨碎身全不怕”。意思是(即使)身体被粉碎(变成石灰)也不惧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 。意思是(石灰)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
(4)朗读全诗 ,再指名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o
2。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
(1)自读思考:这首诗赞颂了石灰的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 ,也要留下“清白 ”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 ,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课堂练习
1。指名背诵本课三首古诗。
2 。默写《竹石》、《石灰吟》。
31桂林山水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 ,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 、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桂林山水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 ,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桂林山水ppt课件 篇1一、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会认8个生字,会写6个字。体会“波澜壮阔 、水光潋滟、无瑕、翡翠 、峰峦雄伟、山脉逶迤、奇峰罗列 、重峦叠嶂、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光怪陆离”等词语的意思 ,自主积累词句。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含义。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
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三、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一些词语和引用的诗句较难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四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描写桂林风光的文章和资料 。
2.桂林山水的课件、。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1、同学们 ,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搜集有关描写桂林风光的文章和资料,现在,把你的资料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吧。
学生交流资料 ,教师简介桂林山水: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1985年,桂林山水被评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据考证,大约在3.6亿到3.4亿年前 ,桂林一带是汪洋大海。今天遍布这一带的石灰岩,就是那时候在海水中形成的 。约3.2亿年前,这里上升为陆地。坚硬的石灰岩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化和水流作用,形成了无数突兀奇峰 ,流经石灰岩地区的漓江泥沙很少,江水特别清澈,再加上这里气候温暖湿润 ,有利于植物生长,使得桂林山青、水秀 、洞奇、石美。
2、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 ”是什么意思?(“甲”是指“第一” ,“甲天下 ”是天下第一的意思 。)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在不懂的词语下做个标记,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 ,正音。指导读准加点字的字音,并思考怎样记住这些字。
漓lí江扩kuò散峰峦luán雄伟山脉mài比拟nǐ重峦叠dié嶂危峰兀wù立竹筏徐xú行
(2)提出不懂的词语,大家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如:
翡翠:绿色的硬玉 ,半透明,有光泽。
瑕:玉石上的斑点;无瑕,是说玉很纯净 ,没有斑点。
水光潋滟:形容在阳光照耀下水波流动的样子。
山脉逶迤:形容山脉弯弯曲曲向前延伸的样子 。
奇峰罗列:各种各样奇特的山峰排列着。
重峦叠嶂:山连绵不断,山峰像屏障一样重重叠叠。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直地立着 。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光怪陆离:形容事物奇异而多样,色彩繁杂
三 、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在课文的语言和写法上你想说些什么?
2、讨论:课文的语言很美,运用了排比 、比喻的修辞手法 。 课文按“总——分——总”的方式写。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感受漓江的水美。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然后同桌交流 ,谈谈各自的感受 。
2 、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感悟课文的语言。
(1)拿出自己搜集到的桂林山水的或文字资料,观察图画或读一读这些资料 。课件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光潋滟的西湖和漓江。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指名朗读 ,讨论:
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 、绿。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
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 ”;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 ,突出漓江的水绿得纯净可爱。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指导朗读:“真”字可读重些,表达作者惊喜赞叹的语气 。
试背这一段。
五、学习迁移 ,自学第三自然段。
1 、启发自学方法:刚才我们学习了写漓江水的这一段,大家回想一下是如何学习的?(看图画、读课文、想象 、体会)按上面的方法自学第四自然段 。
学生读课文、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展示峰峦雄伟的千山 、山脉逶迤的燕山和桂林的山 ,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在看画面时可以形象地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翠屏”“重峦叠嶂”“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的意思。
(2)讨论桂林的山的特点:奇、秀 、险 。
(3)自由练习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然后组织朗读比赛。
(4)试背这一自然段。
六、指导写字 。
1、自学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扩、罗”较容易写。“峦 、碧、绵”可以用部件组合的`方法来记 。“碧 ”注意上面的“王、白”和下面的“石”,写得一样宽。“绵 ”在“连绵”中是“绵
延 、连续不断”的意思,所以是“纟 ”旁 ,不要与木字旁的“棉”混淆。“卷”字的最后两笔分别是 “ ” 和“乚”,不要写错。
2、每个字写两遍 。
七、作业。
继续搜集有关桂林风光的资料,特别是关于桂林山洞的资料 ,自学课文余下部分。
桂林山水ppt课件 篇2一 、教材分析
本文的作者使用了诗一样美的语言,描绘了我国奇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真可谓是一篇写景抒情 ,情文并茂的佳作。
文章的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全文是按总起——分述——综合的顺序写的 。先总写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然后写漓江的水之美 ,再写桂林的山之美,最后一段总结观赏印象。第二节和第三节,采取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句式 ,表现了一种整齐的美,复沓的美,写法上很具特色,其次 ,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心,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
作者对桂林的山水 ,观察得很细致,因而抓住了景色的特点,在具体地描写中 ,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独特的姿容描绘了出来 ,把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心驰神往 。
此外 ,文章遣词造句简洁优美,各段之间衔接自然 、紧密,文章虽短小,读后使人回味无穷。
二、教学要求
1、通过读 、背 ,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观察比较 ,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
3、复习比喻句。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 、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并把句子写具体。
4、学会生字 ,理解“危峰兀立”、“形态万千” 、“波澜壮阔 ”、“连绵不断”的意思。
三、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正音正字 。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3、学习第一 、第二小段。
教学进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北方 ,有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在祖国的南方广西的东北部,也有一处闻名于世的风景区 ,同学们知道是哪儿吗?(板书:)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正音正字 。
1、在学习课文以前,先看一看大家生字词掌握的情况。(出示小黑板)
2、为生字注汉语拼音,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指导学生抓住生字特点 ,分析字形,掌握字形 。
3 、比较“翡翠”两个字。两字中都有“羽 ”,要注意 ,写在下面作底时,羽字有钩;写在上面作头时,羽字无钩 ,成
4、比较多音字“卷、佛、蒙”,通过组词使学生掌握上述三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三)指名朗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观赏的?(作者按观察顺序,分为四段写的。先写作者为什么观赏 ,再写观赏桂林的水,接着写桂林的山,最后写对的总印象 。文章是按:总起——分述——综合的顺序写的)
(四)分析理解内容:
1 、读第一小段。说说“观赏”一词是什么意思?(观赏:观察、欣赏)
2、美好的事物才会吸引人去观赏 ,作者观赏的是什么?(观赏的是桂林的山水)
为什么桂林的山水吸引作者去观赏?(因为甲天下。甲是居第一。之秀丽是天下数第一的)
归纳:第一小节开门见山,写出作者为什么观赏桂林的山水 。
3 、读第二小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先写水?(因为作者泛舟漓江 ,离水最近,看得最清)
4、作者泛舟漓江之上,为什么不落笔就写漓江的水 ,而要先写大海和西湖?(作者本意是要写漓江的水,却先用简略的语言写出大海具波澜壮阔之美;西湖具水平如镜之美,它们各有特色 ,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用映衬的手法,把漓江之水的特点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5、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强调了漓江的水更有特色?(“却 ”字是转折词 ,表明作者不写大海,也不写西湖,而要写漓江。“从没”二字表明漓江的水不同于一般的水 ,作者游历虽广,但“从没”见过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更具特色,更美)
6 、认真默读课文 ,指出漓江的水有些什么特点,用简练的词概括一下。(漓江的特点是“静、清、绿 ”)
这三个字虽点出漓江水的特点,但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吗?(不能 ,因为写得不具体,没说明程度 、样子)
课文用了什么句式,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作者用了一个包括三个分句的排比句 ,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7 、熟读这个排比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的?(静:本来江水流动,却让你感觉不到 ,可见静的程度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水清明、纯净。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无瑕:瑕,玉上的斑点 。这是一个比喻句 ,写出漓江水绿得纯,绿得美,绿得可爱)
8、作者泛舟漓江,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是漓江的水静。最后一句“船桨激起的微波 ,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说明了这种感受)
归纳:作者抓住了漓江水的特点 ,具体描写了它静、清 、绿 。
9、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并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意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第三 、第四小段。
2、朗读全文 。
3、填空练习。
教学进程:
1 、指名朗读第一、二小段,并概括段意。
2、指名读第三小段 ,大家考虑:这段的写法和哪段相似?(与第二小段相似。作者本意是写桂林的山,却从“峰峦雄伟的 泰山 ”,“红叶似火的香山 ”入笔 ,也是用映衬的手法,突出桂林的山别具一格)
3 、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小段 。根据第二小段描写水的方法,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山的。(要求学生边读 ,边想,边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
组织大家发言讨论,进行归纳:
先抓住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再具体进行分析。奇:拔地而起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开头两句正面描写,中间一连打了三个比喻 ,最后以“形态万千”收拢。“形态万千”的意思是:形状 、姿态多种多样。写出了桂林的山突兀峥嵘,座座山仿佛是大自然的造型艺术的杰作)
秀: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 。(比喻突出了桂林的山色特点,苍翠欲滴 ,色彩鲜明)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危峰兀立的意思是:山峰高耸直立)
归纳:这一段作者同样用了一个包括三个分句的排比句,写出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 、险,而这三点分别从山形、山色、山势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每个分句都是通过丰富的想象 ,使用了恰当的比喻 。读起来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段,并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意境。
5、指名读第四小段 。这段写了什么?(写的是作者观赏获得的总印象)
“画卷 ”是什么?(有画轴的大画,卷起来称画卷。课文指桂林优美的风景像画儿一样)
为什么作者最后用了“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这样两句诗来概括?与开头一句关系如何?(作者把桂林的山、水 、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融合在一起,用一个长句子写出来,勾勒出一幅彩色图。作者泛舟漓江 ,如入画中,并把读者也领入那无限美妙的境界中去了。结尾诗句与开头诗句前后呼应,使文章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归纳:本段写出结合的美景 。
6 、要求学生朗读全文 ,要亲切、抒情,并领会文中描写的意境。
7、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描写了奇丽的景色,赞美了“甲天下” ,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8 、小结本课的写作特点:
本文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开头先总起“甲天下 ”,然后分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 ,最后把山水结合起来,加以概括。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心。
本文观察仔细,抓住景物的特点 ,加以具体描写 。想象丰富,比喻生动,作者又使用了诗一样的语言 ,借景抒情,使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眷恋之情。
填空练习:(出示小黑板)
1、漓江的水真( )啊,( )得让你( );漓江的水真( )啊 ,( )得可以看见( );漓江的水真( )啊,( )得仿佛那是一块( )。
2、桂林的山真( )啊,一座座( ) ,各不相连,像( ),像( ) ,像(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 )啊,像( )的屏障 ,像( )的竹笋,色彩(),( )水中;桂林的山真( )啊 ,( ),怪石( ),好像一不小心就去栽倒下来 。
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
3、抄课文第三节中的比喻句 ,说说它们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4 、仿照课文描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写法,先概括抓住特点,然后具体描写 ,写校园或公园环境特点 。(片断练习)
板书设计
四、教学提示
1 、这是一篇散文,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好教材。在本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韵律的美 ,文章结构的美,以及祖国山河壮丽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本课教学中要通过词句的理解,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例如:像老人、像巨象 、像骆驼……从而体现桂林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壮美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理解能力 。
3、本课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在掌握本文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4 、要使用电化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如幻灯、录音等。
桂林山水》教案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
2.通过电脑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 、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 ,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 。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 。做到“文情——图景 ”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 ,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 ,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
三、教学重点:
理解 、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 、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第一教时
一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 ,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 。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 ”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 ,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 、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 、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放桂林山水的投影或录像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
1. 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 ,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 ”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二)板题,读题 。想想 ,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三)初学课文。出示自习提纲:
1.自由读全文 ,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自习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
(五)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 ”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六)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 ”记号。)
第二教时
一 、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
2.通过读 ,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 ”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 、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 。并在此基础上 ,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 ”的句式。
二 、教学过程: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 ,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 。进一步启发谈话(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出现一幅桂林山水画卷,再出现文字和声音::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 ,读文披情。
1. 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边讲边品读 ,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分别三幅桂林山水画面,出现文字和声音:(1)漓江的水真静啊!(2)漓江的水真清啊!(3)漓江的水真绿啊!)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 ,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
4.先看图 ,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 ”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 、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 ,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 ”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 ,多么 。
7.读好“真 ”,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 ,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 ,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用以上的多媒体软件范读录音作朗读指导: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 ,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 ”字先向上扬一点 ,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 ,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 。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 ”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 ,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 )啊!( )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 ,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 ”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 ,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跳到江中 ,玩耍玩耍!……
▲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 播放多媒体软件:一幅“象山图”出现,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甜啊!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观赏 ,还是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 播放多媒体软件:出现两幅人们在水中玩耍的情景,再出现文字和声音:漓江的水真凉爽啊!}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 ,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 ,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 。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 ,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 。仿照刚才读“静 ”“清”“绿”的方法,怎样读 ,读出很“奇 ”、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 ,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 ”引读。采用多种形式 ,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
{ 边读边出示多媒体软件:出现三幅图,分别再现文字和声音:(1)桂林的山真奇啊!(2)桂林的山真秀啊!(3)桂林的山真险啊!}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 ,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 ,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 ”?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 ,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 ,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 ,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 、“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请拿出你们的画板来吧?选一个画出来,带回去作个纪念。
(七)小结写作方法:
1.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 ,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观赏 ”了桂林的山水,我们好象走进了什么地方?
2.作者在漓江上乘舟观赏桂林的山水 。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水”,而要写大海和西湖的水?什么写“山”时,要先写泰山和香山?(这里用对比的方法 ,更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三教时
一、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第四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和水合一的天然美景。
2.总结全文,读背第二段 ,品味桂林山水的美 。
3.读背第三段。
二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段。
1.个别读,想一想,在第四段中 ,哪句是总结桂林山水美景的 。为什么说这段是总结段呢?
2.出示图,理解:“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 ”这样的山 ,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
3.再进一步启发:不但是那么“奇”、“秀”“险 ”的山,你再仔细看看 ,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想想吧,这里不是好象进入仙境吗?
4.齐读: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通过图来指导朗读 ,并熟读成诵。
(二)总结全文 。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了感觉如何?
2.课文先由所闻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亲自乘舟游玩桂林山水,感受其“甲天下 ”的美誉。先玩赏漓江的水 ,再玩赏桂林的山,最后,从山水合起来欣赏 ,的确好象进入仙境一般。
3.播放多媒体软件:出现桂林山水的,出现文字和声音:桂林的山山水水多么令人神往啊!让我们拍摄下这些美景吧,让我们用手中的彩笔 ,画下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吧!
3.小组 、个人欣赏朗读后质疑问难 。
(三)利用板书,指导背诵。
桂 林 山 水 赞赏——描述
总述: 甲天下?——观 赏 先看图,进入佳景; 水(静、清、绿) 品文句 ,欣赏佳景;
分述 :后想象,玩赏佳景 山(奇 、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