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管理中“人”、“ 机”、“ 料 ”、“法”、“ 环 ”五个要素分别对安全有何影响?
如下我也是从百度中查到存电脑里的,你可以参考
人(Man):上岗执行人员是否具备质量保证技能 。包括对质量的认识、技术熟练程度 、身体状况、执行力和效果等。
机器(Machine):是否已证实实现产品质与量规定要求。包括机器设备、工量夹具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 。
材料(Material):零部件结构\尺寸和材料成分 、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是否满足设计规定要求。
方法(Method):是否及时、准确、可靠。这里包括流程 、准则、加工工艺、工装选择 、操作规程等 。
测量(Measurement):测量时采取的方法、结果是否标准、正确。
环境(Environments):法规、政策 、社会、自然、经济 ,工作地的温度 、湿度、照明、辐射 、噪音和清洁条件是否造成产品质量问题。
由于这6个因素的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是M和E,所以常简称为5M1E 。
每个单位识别的变化点原因形形色色、名目繁多,几乎都可以归入5M1E中。
每个单位可以验证一下 ,95%以上的变化点是可以识别的,我们完全可以根据20/80原则判定出哪些需要采取预防措施,评审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再用最经济和能够投入的的资源 ,管理控制它们不出或少出质量问题,达到消除或减少不良损失的结果。
请参考理解的资料:5M1E分析法(人、机 、料、法、环 、测)
5M1E
“识别出的变化点原因”举例
“分析及控制措施 ”举例
人(Man/Manpower)操作者对质量的认识、技术熟练程度、身体状况等
操作人员/人员状态不稳定
新入厂员工/实习者
顶岗/有经验支援者
顶岗/无经验支援者
顶岗/紧急支援者
针对操作人员/人员状态不稳定因素主要控制措施有:
凡是操作人员起主导作用的工序所生产的缺陷,一般由操作人员控制造成操作误差的主要原因有:质量意识差;操作时粗心大意;不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技能低、技术不熟练 ,以及由于工作简单重复而产生厌烦情绪等。
防误可控制措施:
(1)加强“质量第一 、用户第一、下道工序是用户”的质量意识教育,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
(2)编写明确详细的操作流程,加强工序专业培训,颁发操作合格证;
(3)加强检验工作 ,适当增加检验的频次;
(4)通过工种间的人员调整、工作经验丰富化等方法,消除操作人员的厌烦情绪;
(5)广泛开展QCC品管圈活动,促进自我提高和自我改进能力 。
机器(Machine)机器设备 、工夹具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等
新安装的设备
经过大修的设备生产线调整的设备
一级保养以后的设备
机器设备因素主要控制措施有:
(1)加强设备维护和保养 ,定期检测机器设备的关键精度和性能项目,并建立设备关键部位日点检制度,对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备进行重点控制;
(2)采用首件检验 ,核实定位或定量装置的调整量;
(3)尽可能培植定位数据的自动显示和自动记录装置,经减少对工人调整工作可靠性的依赖。
材料(Material)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
新开发的材料
设计变更的材料
新更换供应商的材料
供应商生产变更的材料
材料因素
主要控制措施有(1)在原材料采购合同中明确规定质量要求;
(2)加强原材料的进厂检验和厂内自制零部件的工序和成品检验;
(3)合理选择供应商(包括“外协厂”);
(4)搞好协作厂间的协作关系,督促、帮助供应商做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
方法(Method)这里包括加工工艺 、工装选择、操作规程等
新设定的标准作业
变更后的标准作业
工序调整以后的作业标准
工艺要求变化
加工方法变化
制作过程变化
配方参数变化
工艺方法的因素
工艺方法包括工艺流程的安排、工艺之间的衔接 、工序加工手段的选择(加工环境条件的选择、工艺装备配置的选择、工艺参数的选择)和工序加工的指导文件的编制(如工艺卡 、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工序质量分析表等) ,
工艺方法对工序质量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指定的加工方法,选择的工艺参数和工艺装备等正确性和合理性 ,二是贯彻、执行工艺方法的严肃性 。
工艺方法的防误和控制措施:
(1)保证定位装置的准确性,严格首件检验,并保证定位中心准确,防止加工特性值数据分布中心偏离规格中心;
(2)加强技术业务培训 ,使操作人员熟悉定位装置的安装和调整方法,尽可能配置显示定位数据的装置;
(3)加强定型刀具或刃具的刃磨和管理,实行强制更换制度;
(4)积极推行控制图管理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调整;
(5)严肃工艺纪律,对贯彻执行操作规程进行检查和监督。
(6)加强工具工装和计量器具管理,切实做好工装模具的周期检查和计量器具的周期校准工作。
测量Measurement)测量时采取的方法是否标准 、正确
测量设备(包括量检具)发生变更时
测量设备失准、超过检定或确认周期时
测量的频次发生变化时
测量的因素
主要控制措施包括:
(1)确定测量任务及所要求的准确度 ,选择使用的、具有所需准确度和精密度能力的测试设备 。
(2)定期对所有测量和试验设备进行确认 、校准和调整。
(3)规定必要的校准规程。其内容包括设备类型、编号、地点 、校验周期、校验方法、验收方法 、验收标准,以及发生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 。
(4)保存校准记录。
(5)发现测量和试验设备未处于校准状态时,立即评定以前的测量和试验结果的有效性 ,并记入有关文件。
环境(Enviromen)工作地的温度、湿度、照明和清洁条件等
温度 、湿度、照明、清洁度、噪声 、振动、清洁度及通风等改变
环境的因素
所谓环境,一般指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 、噪音干扰、振动、照明 、室内净化和现场污染程度等 。
在确保产品对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外,还要做好现场的整理、整顿和清扫工作 ,大力搞好文明生产,为持久地生产优质产品创造条件。
序号
管理因素
项目
变更级别
变化点管理周期
1
人员
新员工/实习者/休假3个月以上者
重大变更
1个月
无经验的支援者
有相关经验的支援者
一般变更
一般工序1周
关键/特殊工序2周
紧急支援者/人员状态/岗位调动
轻微变更
对应状况
2
设备
新安装的设备
重大变更
1个月
生产线参数调整的设备
经过大修的设备
严重变更
2周
3
材料
新开发的零部件
重大变更
1个月
设计变更的零部件
严重变更
2周
供应商生产变更的零部件
4
方法
新设定的标准作业
重大变更
1个月
变更后的标准作业
一般变更
1周
工序调整后的标准作业
五个要素:生产厂房、生产设备 、生产技术、生产人员、生产资金。
生产管理是计划 、组织、控制生产活动的综合管理活动。内容包括生产计划、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控制 。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 ,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
生产管理的主要模块:计划管理、采购管理 、制造管理、品质管理、效率管理 、设备管理、库存管理、士气管理及精益生产管理共九大模块。
扩展资料生产管理的价值:
1 、采购、销售、库存 、生产数据高度统一,使企业物流、现金流和信息流管理变得简单高效 。
2、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
3 、实时掌握终端销售、库存信息,优化商品库存结构,避免出现商品积压。
4、及时掌握商品畅销、滞销状况 ,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降低经营风险 。
5 、精确管理生产全过程,掌控业务细节 ,帮助企业合理采购、合理安排生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生产管理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