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咏风李桥古诗的前两句分别写了什么和什么时候的风
古诗《咏风李桥》的前两句分别写了秋天和春天的风 。
此诗为李桥的《风》
《风》全文如下: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翻译如下:
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 ,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李峤 (公元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 。累官监察御史。邕 、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 ,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 。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 ,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 。李峤的生卒年 ,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资治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 ,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
唐代诗人李峤写的古诗《风》怎么写
“斜 ”读xiá。
原文: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 ,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
《风》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抓住“叶”“花”“浪 ”“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 ,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全诗四句两两成偶,以“三 ”“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来表现风的强大 ,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前两句就“风 ”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 ,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 ,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
“解落”,“解 ”字用得好 。常言道“秋风扫落叶” ,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 ”,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 ”。“解” ,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 ,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 。
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 ,“开 ”,是唤醒,是催生 ,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 ,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 、美好、美妙的春意。
风之温情让人舒坦 。“解落”与“能开” ,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赋”意指“直赋 ”“赋陈”,由物即心 ,直面陈说,直接表白。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过江 ”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 ,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 ” ,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 。
此处 ,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 ,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讲究对仗或对偶 ,《风》一诗亦如此 。例,“解落 ”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 ”工整有序。“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 “一过”“一入” ,“一高 ”“一低”,“一直”“一斜 ”,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
百度百科——风
唐代诗人李峤写的古诗《风》全诗原文如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白话文释义: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李峤 ,唐代诗人。字巨山,二十岁举进士,在文学上造诣很深 ,诗文为当时人所称道,前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相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 ,和苏味道、崔融 、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后被尊为“文章宿老” 。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前两句就“风 ”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 ,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
风,为自然界之物象 ,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 。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 ,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
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 ,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