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师表名句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 ,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师出有名,才可出兵 。名不正则言不顺。诸葛亮一生志在恢复中原 ,与曹魏势不两立。他也劝刘禅不要偏安一隅,还将先主的遗训拿出来告诫刘禅,可见诸葛亮的良苦用心 。
今民穷兵疲 ,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诸葛亮也知道蜀国兵困马乏,他那么一个智者,这点当然能看出来。他还要坚持 ,就是为了要完成先主的愿望 。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自己为了报答先主的知遇之恩而明志的,一语成谶 ,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出师表 表明诸葛亮一生写照的句子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 、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 ,热爱他 。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 、孝、义集于一身外 ,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 ”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 ,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 、感知天地万物 ,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 ,决胜于千里之外 。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 ,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
扩展资料:
诸葛亮是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和武将赵云是书中塑造的两个近乎完人的形象,而诸葛亮更是神化了。
不管从智慧方面还是道德方面.在智慧方面,自三国演义问世来,诸葛亮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智慧的象征.从一出场的隆中对这一名段,就体现了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学识.及后的火烧新野 、借东风、智取三城、三气周瑜 、汉中之战、七擒七纵、空城计等,无一不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至于用八阵图阻止陆逊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劝告邓艾的石刻等,更是神乎其神.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至于诸葛亮所犯的一些错误,经过书中描写,反更显出他的人格伟大 。
失街亭后要求自降三级,对军中事物管理过于细致,在军事上谨小慎微等,都是通过缺点来映衬他的优点的.总之,诸葛亮不管在能力还是人格上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
百度百科——诸葛亮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