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态与环境
环境与生态平衡
植物 、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群落组成了生物环境 。空气、水 、土壤等则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叫自然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种群生物之间不停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 ,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例如,一片森林,一带沙漠 ,一片海洋,一个村落,一座城市都可视为一个生态系统 。它的主要功能是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生态系统的群落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 主要指吸收 、利用太阳能后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由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合成的有机物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础。这一类也称为自养生物。
消费者 指依赖于生产者(绿色植物)而生存的异养生物。按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类:初级消费者--直接以植物为食的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还可以有三级消费者等 ,后者均以前者为食。依次类推,就使来源于植物中的食物能量通过一系列有机体进行传递和转移。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形成一条一环扣一环的链条,称为“食物链 ” 。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昆虫吃牧草 ,蛙吃昆虫,蛇吃蛙,鹰吃蛇……食物链上的每一环节都叫做“营养级”。
分解者 也属于异养生物 ,又称小型消费者。如存在于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细菌、真菌等),它们能分解复杂的动植物尸体,并释放出为生产者所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 ,其作用正好和生产者相反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循环机制中也不可缺少,若没有分解者,地球上将被动植物的遗骸所充斥 ,而养分元素也被束缚于其中,就不可能进行循环了,所以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非生物成分(自然环境)包括水、气、矿物质 、阳光 ,以及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它们组成生物赖以生存的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 。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内的食物链是很复杂的。因为自然界中一种动物常常以多种生物为食,所以实际上并不存在单纯直线式的食物链,而是各种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复杂的、多方向的食物网 。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着食物链 、食物网 ,由一个机体转移到另一个机体中。食物链上每一营养级都将从前面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的一部分,用于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繁殖,然后将剩余的部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人类则处于食物链的终端。
生态系统最初的能量来自太阳 ,由绿色植物(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所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而储存于物质之中 。消费者以食物的形式接受了生产者传递来的糖类和其中蕴藏的能量,用以构成本身机体的物质和自身活动的能源。最后分解者又将累积于消费者体内的物质回送到环境中。生态系统中的这种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推动这个循环的总能量就是太阳能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是同时进行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 ,使能量沿着食物链而逐步转移,成为能流;而能量作为动力,促使物质的循环。两者相互依存而不可分割 ,共同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物种类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率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等 ,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这是一种动态平衡。生态系统能自动调节并维持自身稳定结构和正常功能,但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 ,当超过这个限度,就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生态失调。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 、台风、旱涝灾等自然灾害 ,它们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很严重,地域常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出现的频率一般不高。而人为因素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这是大量的、长期的 、甚至是多方面的。这种人为因素会使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从而干扰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对人体键康产生直接或间接 ,甚至是潜在的不利影响,这就称为环境污染 。
造成环境污染的人为因素主要可分为物理的(噪声、振动、热 、光、辐射及放射性等)、生物的(如微生物、寄生虫等)和化学的(有毒的无机物和有机物)三个方面。其中化学污染物的数量大 、来源广、种类多、性质互异,它们在环境中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位置又各不相同 ,污染物彼此之间或污染物与其他环境因素之间也还有相互作用和迁移转化等。造成环境污染的具体来源,既与工农业生产 、能源利用和交通运输有关,又与都市的恶性膨胀、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和盲目地大面积改造自然环境等有关。
人口膨胀和盲目发展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问题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虽然环境资源很丰富 ,环境容量也很大,但毕竟是有限度的。盲目增加人口、盲目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有限资源的短缺和枯竭 ,加剧环境的污染和恶化,削弱人类未来生存条件的基础,损害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造成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因此,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要树立“人口意识”与“环境意识 ”,自觉地把计划生育 、保护和建设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繁荣祖国应尽的义务 ,自觉克服和扼制那些只讲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良倾向 。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生物依赖于环境。环境为生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 、空气、水、土壤等 。这些资源是生物生存的基础 ,离开了它们,生物就无法生存。同时,环境还为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温度 、湿度等条件,这些因素对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也有影响和改变 。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和代谢过程 ,不断影响着环境。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了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动物的活动会对植被类型和分布产生影响;人类的活动也会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如工业排放、城市化等都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生物与环境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理和行为特征,而生物也会通过自身的适应和进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有些植物能够适应干旱的环境 ,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和形态特征来减少水分蒸发、增加水分吸收;而有些动物则能够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来适应季节性的变化,如迁徙 、冬眠等。
生物对环境的重要性:
1、维持生态平衡:生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和代谢过程 ,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了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动物的活动会对植被类型和分布产生影响;微生物则通过分解有机物 ,维持了土壤肥力 。如果生物数量减少或消失,将会对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2 、促进物质循环:生物在地球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动物则通过食物链将植物中的能量传递到更高层次的生物中;微生物则参与了有机物的分解和无机物的转化 。这些过程使得地球上的物质得以循环利用,维持了地球上的生命活动。
3、维持地球生命多样性:生物是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基础。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和行为特征,这些特征使得生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 。同时 ,生物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些关系共同维持了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如果生物数量减少或消失,将会对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