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融合只在实践模块进行对吗
“五育融合 ”既是一种育人方式,也是一种育人思维 、育人实践 ,旨在打破“智育独大”的教育格局,促进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
对学校而言,“五育融合”必然要落实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自然是“五育融合 ”的实践主体。因此,教师对“五育融合”理念的理解与认同、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教育行为,直接决定“五育融合”的实施效果。
人的行为是在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 。简单地说 ,教育观念就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看法或认识,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灵魂和支点。要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育人方式的转型 ,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与教育传统 、文化氛围以及个体的教育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彻底转变并非易事。因此,教师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要明白自己当下所秉持的教育观念是怎样的,许多教师平时忙于教学事务 ,很少从哲学层面来思考自身的教育观念,常常是“跟着感觉走”,这在教育教学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无可厚非 ,但在教育转型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做一次全面审视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是加强学习,明确践行“五育融合 ”必须有怎样的教育观念,然后与自己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对比,发现自身的教育观念存在哪些缺陷 ,进而思考应该如何修补、完善,让自身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换代。教育观念是内化于心的对教育现象的看法或认识,如果没有内在的觉醒 ,不能主动发现自身观念上的不足,就难以产生转变的动力和愿望。三是积极开展“五育融合”教育实践,只有通过亲身实践 ,才能真切感受到新观念下的教育行为给自己和学生带来的收益,有了这样的感受才能更加坚定推动自身观念的转变,并在新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将新的观念固化下来 。
在践行“五育融合”育人方式时 ,以下认识误区需要特别关注并着力改变:
一是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既不允许他人轻易介入,也不去触碰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是当下不少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常态 ,大家都将自己的“篱笆”牢牢扎紧,很少从整体性视角来看待教育。“五育融合”育人方式的鲜明特点就是“五育 ”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要求教师拔除横亘在学科之间的“篱笆”,通过学科之间相互关联的知识 ,构建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协同教学的桥梁,或建设融合课程,或开设聚焦于某一主题由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的专题学习 ,或多学科教师协同参与备课活动,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在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发展的同时 ,努力提升自身的融合教学能力 。
二是认为“五育融合”就是做拼盘,即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把德智体美劳各要素依次呈现出来。为了做到这一点,一些教师煞费苦心 ,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之外找寻有关“五育 ”的各种教学素材,将它们逐个纳入教学活动之中。这种拼盘式教学活动看起来非常热闹,但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学主线的迷失 ,学生在热闹之余经常会忽视核心知识、核心概念的学习 。另外,“五育”的学习各有特点,有的需要教师讲解,有的需要学生践行 ,有的重在感悟。拼盘式教学还容易出现一种倾向,就是教师不给学生体验的时空,而是借助教学语言极力渲染道德 、智慧、健康、审美 、劳动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把“五育融合”变成口头说教。“五育融合 ”不是简单地做拼盘,而是在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五育”要素梳理出来 ,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引导和落实 。
三是寄希望于专家能给出一种“五育融合”的教学模式,自己只要“按图索骥”即可。如前所述,教师要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非常困难 ,为了帮助教师迈出改变的第一步,许多学校给出一种有着固定流程和操作步骤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一方面养成了教师对教学模式的依赖,另一方面也让教师减轻了所承担的变革压力——即使出了问题也可以推到教学模式上。“五育融合 ”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成性 ,发端于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批判,努力给出理想情况下的教育样态,但如何通过育人实践来达成这样的样态,并没有现成的路径 ,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着力彰显课堂的灵动性、独特性和生命活力,边探索 、边总结、边梳理 ,不断逼近理想的教育样态,在此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
“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理念,凸显的是育人观念是否到位;也是一种育人实践 ,强调的是恰如其分、适度融合;还是一种育人方式,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五育融合”方式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 ,从而开展的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活动。一线教师应该切实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在“五育融合 ”的教学实践中作出探索 ,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贡献。
五育并举手抄报内容
生活化情景性活动及主题活动
开展“五育”融合的学生活动 。要将“五育”融合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五育 ”融合素养,关键在于学生内在的吸收和转化。学校应重视学生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组织开展主题明确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
建立体现“五育”融合的评价新标准,包括学校评价标准 、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标准和教师评价标准等 。学校应整体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的课程化表达与活动性落实,系统制定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化规范 ,协调考虑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相关问题等。积极探索将学生纵向学习的全过程与横向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整合起来,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突出评价的教育作用 、推动作用、导向作用和贯通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五育”融合目标 。教_要站在全面育人的角度从事教学工作 ,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互动式 、探究式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 ,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军国民教育(注重的是智 、信、仁、勇 、严五种武德的培养)、实利主义教育(主张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公民道德教育(提倡爱祖国 、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世界观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美感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美 、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五育并举的优美句子
1.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当仁,不让于师 。
初心如磐砥砺奋进 ,矢志不渝为党育人。合肥经开区教育系统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按照省市工作部署,深入开展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 、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 ”,严格落实“双减”政策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笃行不怠。
据多家媒体报道 ,秋季开学以来,劳动课已经写入不少学校的新课表,多地学校积极开发劳动课程 ,不仅有整理收纳 、垃圾分类、制作美食、种植蔬果等接地气的内容,还有些学校让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 、食堂分餐等,或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区管理、开展职业体验 ,等等 。
多地对劳动课内容形式的探索和尝试,是收集各方意见、不断凝聚共识的过程。不难发现,新学期多地的劳动课务实、接地气 ,注重实践性 、参与性、体验性,这契合了劳动课提出的初衷——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即是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 、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 、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对不少成年人来说,儿时在学校接受的劳动教育多是开学前去操场上拔杂草 ,在教室里拖地、擦玻璃之类 。如今,如何顺应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注重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让劳动课有料、有趣 、有意义,考验着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智慧,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
目前多地开设的劳动课程颇具启发性 ,有的地方整合当地区域资源,因地制宜开展采茶制茶、割稻谷、拾稻穗等劳动实践;有的地方结合学生兴趣 、社会热点,开设"桥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防毒面具的制作"等课程;有的地方鼓励社会开设各类实践基地 ,开放参观并让学生参与相关劳动体验。一些地方还积极开发劳动教育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收集优秀课程设计方案、课件,形成资源共享包 ,等等 。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