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的十刹都有哪些-
什刹海又称十刹海、十汉海或石版海 ,由西海 、后海、前海组成,为一自西北斜向东南的狭长水面。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北海公园后门对面 。
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内城保留了原有民俗文化的富于老北京特色的传统风景地区和居民保留地区。东部银锭桥横跨湖上,站立桥头可饱览西山秀色,故有燕京小八景“银锭观山”之美称。
夏日波平如镜 ,垂柳依依,荷花盛开,冬季则是天然溜冰场。两岸是保存完好的王府花园、纵横交错的市井民居 ,与钟楼、鼓楼遥相呼应 。当你踏上长堤,波光溶溶的碧水,婉约披拂的垂柳 ,环回宛曲的栏杆,花木葱茂的中央小岛,尽收眼底。海中有小艇可划 ,岸旁有露椅可坐,游泳池中红绿相间,别有情趣。
游客一般从鼓楼经银锭桥进入什刹海地区 ,先在桥上体会旧时燕京八景之一"银锭观山",再沿后海南岸漫步,顺道参观恭王府花园,郭沫若故居 ,再到出售北京小吃和工艺品的"什刹海古玩市场"转一圈,时间充裕还可到后海北岸参观宋庆龄故居(原醇亲王府),再去登鼓楼和钟楼 。
"什刹海"的由来
一.
什刹海的“刹 ”字 ,在北京人嘴里念快了,就跟“季”字 、“价”字、“窖”字差不多,因为这个 ,就有了活财神沈万三挖十窖银子的民间传说。
提起沈万三来,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他是“活财神 ” 。按理说,活财神应该是很有钱的了 ,可是他手里一个钱也没有,穷得连衣服都穿不整齐。那他怎么会叫活财神呢?这是因为,他能知道地下哪个地方埋着金子 ,哪个地方埋着银子。那么,他怎么不为自己挖点金子,挖点银子,换换衣裳呢?据说 ,沈万三平常也说不出哪有金子、哪有银子,要想跟他要金银,就得狠狠地打他 ,打急了,他胡乱一指,你就顺着他手指的地方挖吧 ,准有银子,甚至还有金子 。并且打得越厉害,挖出的金银就越多。就这么着 ,人们都叫他“活财神”。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谁肯打他呢!他家里的人不忍,一般的老百姓也没有平白无故打人的道理 。这样 ,跟沈万三一起的人,都穷得吃不饱,穿不暖。这一年,皇上要修北京城了。可皇上又不愿把他库里的钱拿出来 ,就跟大臣们商量“就地取材”。大臣们不免发愁:这一片苦海幽州,哪能弄出这么多钱呢?后来,有人把活财神沈万三的事告诉了皇上 。皇上一听高兴了 ,吩咐马上把沈万三抓来。官兵奉了皇帝的“圣旨 ”,飞快地往沈万三家跑。等到了沈家门前,官笑了 ,兵也笑了,原来是个很破旧的小门,一个兵丁笑着说:“活财神就住这么个小门儿呀!”官儿说:“甭管他门大门小 ,只要把沈万三抓到了,咱们就好交差 。”另一个兵上前敲了几下门,就见从里面出来一个老头儿 ,身量不很高,穿着一身破衣裳,他问:“你们找谁呀? ”“找沈万三。”老头儿说:“我就叫沈万三,找我有什么事啊?”官儿说:“皇上叫我们找你 ,你跟我们走吧。 ”沈万三知道不去是不行的,就跟着这些官兵见皇上去了 。
皇上正在殿上等着沈万三呢,官儿进来票报道:“奉旨抓到沈万三 ,现在殿外等候。”皇上立刻说:“把他带上来。”
沈万三来到殿上,皇上一瞧,心里就犯了嘀咕:就这么个穷老头儿呀 ,他会是活财神?靠不住吧!不过,有错拿的没错放的,这是老规矩 ,还是问问他吧,就说:“你叫沈万三吗? ”“我叫沈万三 。”“你知道哪里有金子,哪里有银子吗?”沈万三说:“我不知道。”“不知道? ”皇上急了说:“你不知道哪儿有金银 ,为什么都叫你活财神?”沈万三说:“那是旁人那么叫我的,我不是活财神。”皇帝发了火,说:“一定是你妖言惑众,你是妖人! ”于是吩咐武士说:“把这个妖人拉下去 ,给我狠狠地打!”武士把沈万三拉到殿下,推翻了就打 。
刚一挨打的时候,沈万三嘴里还嚷:“我不是妖人呀!别打了。”武士说:“只要你说出来哪里埋着金银 ,就不打你了。 ”沈万三喊着说:“我不知道呀!”“不知道就打。”唰!唰!唰!直打得沈万三皮开肉绽,鲜血直流 。这时候,沈万三喊了一句:“别打了 ,我知道哪有银子。 ”武士住了手,回禀了皇上。皇上说:“带他挖去,挖不出银子来 ,再打!”沈万三带着官兵,走到一块空地上,往下一指 ,说:“你们就在这儿挖吧 。”果然,挖出十窖银子来。据说,这十窖银子,一窖是四十八万两 ,总共四百八十万两。北京城就是用这笔银子修起来的 。这银子挖出后,放银子的地方就成了大坑,后来大坑里有了水 ,人们就叫它“十窖海 ”,以后慢慢叫成“什刹海”了。
二.
历史上这里是寺庙林立的地方,素有“九庵一庙”之说 ,所以这里也得名为“什刹海”。
吴鼎民——抓住机会
小学毕业时吴鼎民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一所全国有名的中学读书 。可初二还没读完,文革就开始了,学校停了课 ,然后便是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他背着行李随着高中同学走了,这一去就是八年多。
八年中 ,劳动以外,他到处寻找精神食粮。附近鞭炮厂收了一大堆书籍准备卷鞭炮皮,他跑去像搜寻珍宝一样淘出一批大学文科教程,一本本地啃了下去 。大多数人看不到前途 ,想学习又坚持不下去,他却走到哪儿都捧着一本书。有一次,同伴同他打赌:别看你今天在读书 ,明年的今天你还在读书,我把头砍下来送给你。他没想要同伴的头,但他确实一年后仍在读书 ,而且一年一年延续下来,当村里只剩下包括他在内的两名知青时,他把机会让给了年长的知青。他是第一批进村的 ,却是最后一个离开的 。八年中,他不去考虑用什么办法回城,只知道看书学习。因为有一个信念支撑他。这个信念来自于一位长者对他说的话:“国家不会永远乱下去 ,总有一天知识会有用 。 ”他努力着,等待机会。
机会来了,1978年初,初二未读完的吴鼎民一举考上了大学外语专业 ,他终于抓住了机会。在学习期间,他是学校允许可以不上课的两名学生中的一名,因为他还是学校中专班的先生 。后来吴教授为了提高自身能力 ,一次次向新的高度进发,在南京大学,在华东师范大学 ,直到1988年取得广州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
寒来暑往,吴教授已不年轻。他的心却和年轻人一样,敏锐 、进取 。他深知机会到来之前准备的重要。现在他正引导、帮助学生做机会到来前的准备。在他带领下搞的分级分类教学试验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他更注意的是以人为本 ,激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开发自己的潜能。吴教授为学生选的学习内容涉及很广,从中国古代美术到伯拉图的哲学思想,从对中国**发展的分析到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走向 ,从伦理道德到宗教法律,在外语教学的课堂上,他不但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还让学生同时接受综合素质的教育。这就是吴教授受学生欢迎的原因 。吴教授所学所教的专业决定了他不会像理工科那样有震惊世界或者巨额经济效益的成绩。但是吴教授的了不起就在于他了解未来社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 ,他知道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所以他始终处于不知疲倦的探索中,去大力帮助学生在机会来临之前 ,做好充分准备。他热切希望每一位学生都有美好的明天 。
帮助学生抓住机会的同时,吴教授自己的机会也会来临。
吴鼎民,安徽巢湖人 ,1951年出生,南航大人与社会科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 ,江苏省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目前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1996年获得“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荣誉称号。
讳疾忌医
扁鹊(què)是古代一位名医 。有一天 ,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 ,容易治好 。”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 ”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 ,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 。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 ”扁鹊走后 ,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 ,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 ,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 。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 ,为什么掉头就走呢? ”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 ,不肯接受治疗 。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 ,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 ,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 ,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
[提示]
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 ,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① ,立有间②,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③,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④。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 。”居十日⑥ ,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⑦。”桓侯不应。扁鹊出 。桓侯又不悦。居十日 ,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⑧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 ,汤熨之所及也⑨;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⑩;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11);在骨髓 ,司命之所属(12),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3)。 ” 居五日 ,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14),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15)。——《韩非子》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著名的医学家。
②有间——一会儿。
③疾——古时疾指小病,病指较重的病 。腠(còu)理——原指人体皮肤的纹理。这里指皮肤。
④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
⑤好(hào)——喜欢。
⑥居——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过了。
⑦益——更加 。
⑧还走——掉转身子就走。
⑨汤熨(yùn)——用热水敷烫皮肤。及——达到 。
⑩针石——用来针灸的针。古时治病用石针。
(11)火齐——火煎的汤药 。
(12)司命之所属——到了死神手中。司命,掌握人的生死命运的神。
(13)臣是以无请也——我所以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14)索——寻求 。
(15)遂——就。
棘刺尖儿上雕猴子
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有个卫国人来应征 ,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 。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过了几天 ,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 ,不喝酒,不吃肉 。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 ,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 ,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宫内有个铁匠听到了这件事,不禁暗暗发笑 。他就对燕王说:“我是专门打制刀具的。谁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来 ,所以,雕刻的东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儿细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没法在上面雕刻 。请国王检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了。”大王一听 ,如梦方醒,立即把那个卫国人找来,问道:“你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猴子 ,用的是什么工具? ”卫国人回答:“刻刀。”燕王说:“请把你的刻刀拿给我看看。”卫国人一听就慌了神,借口说到住处去取刻刀,溜出宫门逃跑了 。
[提示]
牛皮、谎言 ,编得再巧妙,也经不住认真的考察 、仔细的分析。根据这则寓言故事,人们常常把谎言称为“棘刺之说 ”。需要说明的是 ,应该把故事中卫国人吹的牛皮跟今天的微雕艺术区别开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的进步,人们可以凭借极细的刻刀和放大镜、显微镜在头发丝上雕刻。但在一 、二千年前,人们的技艺还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故事中那位铁匠的分析判断是根据当时的水平作出来的 。
[原文]
燕王征巧术人① ,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②,养之以五乘之奉③。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 。”客曰:“人主欲观之④,必半岁不入官⑤,不饮酒食肉 ,雨雾日出⑥,视之晏阴之间⑦,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 ”燕王因养卫人 ,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⑧:“臣为削者也⑨,诸微物必以削削之⑩,而所削必大于削 。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11) ,难以治棘刺之端(12)。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理之(13)? ”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 。”客曰:“臣请之舍取之(14)。”因逃。——《韩非子》
[注释]
①征——征求 。
②说——同“悦 ”。
③五乘(shèng)之奉——外出时可以有五辆车的官员 ,他的俸(fèng)禄就叫“五乘之奉。”乘,马车 。奉,同“俸”。
④人主——旧指国君。
⑤宫——这里指后宫 ,后妃居住的地方 。
⑥霁(jì)——雨止天晴。
⑦晏阴之间——半晴半阴。晏,天气清朗 。
⑧台下——为国君服杂役的奴仆。冶者——铁匠。
⑨削——这里泛指刻刀。
⑩以削削之——用刻刀雕削 。
(11)容——容纳。削锋——这里指刻刀的刀锋
(12)治——这里是刻削的意思。
(13)何以理之——用什么工具雕刻它 。理,这里作雕刻讲。
(14)之——第一个之是动词,到 ,第二个之是代词,指刻刀。舍—— 客舍 。
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代出名的神箭手。只要他一拉弓,射兽兽倒 ,射鸟鸟落。飞卫是甘蝇的学生,由于勤学苦练,他的箭术超过了老师 。有个人名叫纪昌 ,慕名来拜飞卫为师。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眨眼睛。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谈得上学射箭 。 ”纪昌回到家里,就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 ,两眼死死盯住一上一下快速移动的机件。两年以后,即便拿着针朝他的眼睛刺去,他也能一眨不眨了。纪昌高兴地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成绩。飞卫说:“光有这点本领还不行 ,还要练出一副好眼力 。极小的东西你能看得很大,模糊的东西你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学习射箭。”纪昌回到家里,就捉了一只虱子(虱 ,shī),用极细的牛尾巴毛拴住,挂在窗口 。他天天朝着窗口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瞧。十多天过去了 ,那只因干瘪而显得更加细小的虱子,在纪昌的眼睛里却慢慢地大了起来;练了三年以后,这只虱子在他眼睛里竟有车轮那么大。他再看看稍大一点的东西 ,简直都象一座座小山似的,又大又清楚 。纪昌就拉弓搭箭,朝着虱子射去。那支利箭竟直穿虱子的中心 ,而细如发丝的牛尾巴毛却没有碰断。纪昌高兴极了,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新的成绩 。飞卫连连点头,笑着说:“功夫不负苦心人 ,你学成功啦!”
[提示]
从纪昌学射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学好基本功的极端重要性。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艺,都必须有顽强的毅力,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然后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不费力气的“窍门 ”“捷径”是没有的 。我们阅读寓言故事 ,主要是从寓言说明的道理中接受启发和教育。对故事中描述的具体做法,不要随便模仿,比如象纪昌那样去锻炼眼力 ,弄得不好,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 ,彀弓而兽伏鸟下①。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 ,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②,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③,以目承牵挺④ 。二年之后 ,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⑤。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⑥,视小如大 ,视微如著⑦,而后告我 。 ” 昌以■悬虱于牖⑧,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⑨ ,浸大也⑩;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11),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12) ,朔蓬之■射之(13),贯虱之心(14),而悬不绝(15)。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16):“汝得之矣(17)。”——《列子》
[注释]
①觳(gòu)——把弓拉满 。
②尔——人称代词,你。瞬(shùn)——眨眼。
③偃(yǎn)卧——仰面躺着。
④承——接 。这里指用眼睛盯住。牵挺——旧式织布机下的脚踏板。用两根绳子连着机上的部件,用脚上下蹬踏,牵动织布机上的部件 。
⑤锥末——锥子尖。倒眦(zì)——刺到眼眶子眼前。
⑥亚——其次 。视——眼力 ,视力。
⑦微——不明显。著——显著,明显 。
⑧■(máo)——牦(máo)牛尾,这里指牦牛尾巴毛。牖(yǒu)——窗户。
⑨旬——十日为一旬 。
⑩浸(jìn)——逐渐。
(11)睹——看。
(12)燕角之弧(hú)——用燕国出产的牛角做装饰的弓。弧 ,弓 。
(13)朔蓬之■(gǎn)——用北方出产的蓬草茎做的箭秆。朔,北方。■,小竹 ,可以做箭杆 。这里指箭杆。
(14)贯——穿过。
(15)悬——这里指那根用来悬吊虱子的牛尾巴毛 。绝——断。
(16)高蹈——跳起来。蹈,顿足,踏地 。拊膺(fǔyīng)——拍着胸脯。拊 ,拍。膺,胸 。
(17)汝——人称代词,你。
狡猾的蝙蝠
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 ,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 。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 ”过了几天 ,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 。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 ,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 ,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 。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提示]
人们现在还常常把两面派的人物作为蝙蝠。这些人见风使舵 ,左右逢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来投机钻营 ,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 。
[原文]
凤凰寿 ,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①? ”蝠曰:“吾有足 ,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② ,蝠亦不至。麟亦责之 。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③?”麟凤相会 ,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④,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徙 ,真个无奈他何! ”——《笑府》
[注释]
①踞(jù)傲——骄傲自大。
②生诞——这里指诞辰。
③与(y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④恶薄——恶劣浅薄,指社会风气 。
截竿进城
鲁国有个人扛着根又粗又长的毛竹进城。到了城门口,他把毛竹竖起来拿 ,被城门卡住了,他把毛竹横着拿,又被两边的城墙卡住了。他折腾了半天 ,累得气喘吁吁,还是进不了城 。旁边有个老头儿边看边乐:“你可真是个大草包!脑袋瓜里就只有一根弦!我这一大把年纪,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你怎么不请教请教我呢?”卖毛竹的人连忙向他打躬作揖:“您老多指教吧!”老头儿捋(lǚ)着白胡子说:“这事儿简单。你把毛竹锯为两段, 不就进去了吗? ”“毛竹锯断了就不顶用了。”“那总比你卡在城外强吧!”卖毛竹的人就借了把锯子,把毛竹锯断 ,拿进城去了 。
[提示]
如果说卖毛竹的人愚蠢可笑的话,那么,那个喜欢摆老资格、教训人的白胡子老头儿更加蠢笨。有些“老资格 ”总是喜欢按老经验、老规矩办事 ,他们不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考虑极简单的 、甚至是一般常识范围内的问题,结果,出了很多馊主意。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① ,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② ,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③。
——《笑林》
[注释]
①执——拿 。
②俄——一会儿。老父(fǔ)——对老年人的尊称。
③遂——于是。
金钩桂饵
鲁国有个人喜欢讲排场 。钓鱼是他的一大嗜好。他用黄金做成鱼钩,上面还镶嵌着雪亮的银丝和碧绿的宝石作为装饰;他用翡翠鸟的羽毛捻成细线 ,用喷香的桂木作为鱼饵。他的钓鱼竿是最高级的,他钓鱼时选择的位置和摆出的姿势都很讲究,但是钓到的鱼却寥寥无几 。
[提示]
做事情要讲究实效。片面追求形式只能取得相反的效果。这则寓言中那位用金钩桂饵钓鱼的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证 。
[原文]
鲁人有好钓者① ,以桂为饵②,锻黄金之钩,错以银碧③ ,垂翡翠之纶④。其持竿处位则是⑤,然其得鱼不几矣⑥。——《阙子》
[注释]
①好(hào)爱好 。
②桂——肉桂,树皮可做香料。这里指用桂皮制作的香料。饵(ěr)——引鱼上钩的食物 。
③错以银碧——镶嵌雪亮的银丝和碧绿的宝石。错,镶嵌。碧 ,青白色的玉石。
④翡翠(fěicuì)——鸟名,有蓝色和绿色的羽毛 。羽毛可做装饰品。纶(lún)——钓鱼用的丝线。
⑤处应——所处的位置 。是——正确。
⑥不几——不多。
求千里马
传说古代有一个非常喜爱骏马的国君,为了得到一匹胯下良骑 ,曾许以一千金的代价买一匹千里马 。普天之下,可以拉车套犁、载人驮物的骡、马、驴 、牛多的是,而千里马则十分罕见。派去买马的人走镇串乡 ,像大海里捞针一样,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连个千里马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一个宦宫看到国君因得不到朝思暮想的千里马而怏怏不乐 ,便自告奋勇地对国君说:“您把买马的任务交给我吧!只须您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届时定会如愿以偿 。”国君见他态度诚恳、语气坚定、仿佛有取胜的秘诀,因此答应了他的请求。这个宦官东奔西走 ,用了3个月时间,总算打听到千里马的踪迹。可是当宦官见到那匹马时,马却死了 。
虽然这是一件令人非常遗憾的事,但是宦官并不灰心。马虽然死了 ,但它却能证明千里马是存在的;既然世上的确有千里马,就用不着担心找不到第二匹 、第三匹,甚至更多的千里马。想到这里 ,宦官更增添了找千里马的信心。他当即用500金买下了那匹死马的头,兴冲冲地带着马头回去面见国君 。宦官见了国君,开口就说:“我已经为您找到了千里马! ”国君听了大喜。他迫不及待地问道:“马在哪里?快牵来给我看!”宦官从容地打开包裹 ,把马头献到国君面前。看上去虽说是一匹气度非凡的骏马的头,然而毕竟是死马!那马惨淡无神的面容和散发的腥臭使国君禁不住一阵恶心 。猛然间,国君的脸色阴沉下来。他愤怒地说道:“我要的是能载我驰骋沙场、云游四方、日行千里的活马 ,而你却花500金的大价钱买一个死马的头。你拿死马的头献给我,到底居心何在?!”宦官不慌不忙地说:“请国君不要生气,听我细说分明 。世上的千里马数量稀少 ,不是在养马场和马市上轻易见得到的。我花了3个月时间,好不容易才遇见一匹这样的马,用500金买下死马的头,仅仅是为了抓住一次难得的机会。这马头可以向大家证明千里马并不是子虚乌有 ,只要我们有决心去找,就一定能找到;用500金买一匹死马的头,等于向天下发出一个信号 。这可以向人们昭示国君买千里马的诚意和决心。如果这一消息传扬开去 ,即使有千里马藏匿于深山密林 、海角天涯,养马人听到了君王是真心买马,必定会主动牵马纷至沓来。”
果然不出宦官所料 ,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接连有好几个人领着千里马来见国君 。
这则寓言通过价值500金的马头使国君众望所归,招至卖马人纷至沓来的故事 ,说明为了做成一件大事,首先必须要有诚意和耐心。而一个人谋事的决心,不仅仅是反映在口头上 ,更重要的是应该用实际行动来体现。
曾子杀猪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 ,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 。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 ,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 。 ”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 ,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 。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 ,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 。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 ,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 。这样一来 ,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 ,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 ,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 ,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棘刺刻猴
燕王有收藏各种精巧玩物的嗜好。有时他为了追求一件新奇的东西,甚至不惜挥霍重金 。“燕王好珍玩 ”的名声不胫而走。
有一天 ,一个卫国人到燕都求见燕王。他见到燕王后说:“我听说君王喜爱珍玩,所以特来为您在棘刺的顶尖上刻猕猴 。”燕王一听非常高兴。虽然王宫内有金盘银盏 、牙雕玉器、钻石珠宝、古玩真迹,可是从来还没有听说过棘刺上可以刻猕猴。因此,燕王当即赐给那卫人享用30方里的俸禄 。随后 ,燕王对那卫人说:“我想马上看一看你在棘刺上刻的猴。”那卫人说:“棘刺上的猕猴不是一件凡物,有诚心的人才能看得见。如果君王在半年内不入后宫 、不饮酒食肉,并且赶上一个雨过日出的天气 ,抢在阴晴转换的那一瞬间去看刻有猕猴的棘刺,届时您将如愿以偿 。 ”
不能马上看到棘刺上刻的猕猴,燕王只好拿俸禄先养着那个卫人 ,等待有了机会再说。
郑国台下地方有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觉得其中有诈,于是去给燕王出了一个主意。这匠人对燕王说:“在竹、木上雕刻东西 ,需要有锋利的刻刀。被雕刻的物体一定要容得下刻刀的锋刃 。我是一个打制刀斧的匠人,据我所知,棘刺的顶尖与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专心制作的刻刀锋刃相比 ,其锐利程序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棘刺的顶尖连刻刀的锋刃都容不下,那怎样进行雕刻呢?如果那卫人真有鬼斧神工,必定有一把绝妙的刻刀。君王用不着等上半年,只要现在看一下他的刻刀 ,立即就可知道用这把刀能否刻出比针尖还小的猕猴 。”燕王一听,拍手说道:“这主意甚好!”
燕王把那卫人召来问道:“你在棘刺上刻猴用的是什么工具? ”卫人说:“用的是刻刀。”燕王说:“我一时看不到你刻的小猴,想先看一看你的刻刀。”卫人说:“请君王稍等一下 ,我到住处取来便是 。 ”燕王和在场的人等了约一个时辰,还不见那卫人回来。燕王派侍者去找。侍者回来后说道:“那人已不知去向了 。”
这两件事中的虚伪,在实际验证之前即被一个铁匠用推理方法迅速戳穿 ,从而显示了劳动者的智慧;也嘲讽了封建统治者的无知无能。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正确的推理方法跟实践活动一样,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法宝。
黔驴技穷
过去贵州(黔)这个地方没有驴 。有个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了一头驴 ,运来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驴放到山脚下。
一只老虎看见了驴,以为这个躯体高大的家伙一定很神奇 ,就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着,后来又悄悄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接近驴,不知道驴子的底细。
有一天 ,驴叫了一声,大虎大吃一惊,远远躲开 ,以为驴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惧。然而,老虎反复观察以后 ,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而且越来越熟悉驴的叫声了 。
老虎开始走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 ,还不敢上去攻击驴。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驴,越来越放肆 ,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断冒犯它。驴非常恼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
老虎心里盘算着:“你的本事也不过如此罢了!”非常高兴。于是老虎腾空扑去 ,大吼一声,咬断了驴的喉管,啃完了驴的肉 ,才离去了。
唉!那驴的躯体高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本事 。假如不显出那有限的本事 ,老虎虽然凶猛,也会存有疑虑畏惧的心理,终究不敢攻击它。现在落得如此下场 ,不是很可悲吗?
按图索骥
伯乐是古代以善于相马出名的人物,著有《相马经》。
《相马经》上记载:良马的样子是高额映日、四蹄圆实 。他的儿子就手拿《相马经》,出去寻找良马。
他儿子一出门 ,看见了一只癞蛤蟆,就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良马,和《相马经》上说的大体相同,只是蹄子不圆实。”
伯乐了解儿子很蠢笨 ,只得转怒为笑说:“你找的这匹马喜欢跳,只是不能架车 。 ”
这就是“按图索骥”的故事。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 ,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 ,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 ,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 ”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 ,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 ,我带的路费多着呢! ”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