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数学家的故事250到300字急急急
1 、祖冲之刻苦求精
祖冲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在祖冲之那个时代,算盘还未出现 ,人们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叫算筹,它是 一根根几寸长的方形或扁形的小棍子,有竹、木 、铁、玉等各种材料制成 。?
通过对算筹的不同摆法 ,来表示各种数目,叫做筹算法。如果计算数字的位数越多,所需要摆放的面积就越大。
用算筹来计算不象用笔,笔算可以留在 纸上 ,而筹算每计算完一次就得重新摆动以进行新的计算;只能用笔记下计算结果,而无法得到较为直观的图形与算式 。
因此只要一有差错,比如算筹被碰偏了或者计算中出现了错误 ,就只能从头开始。
祖冲之为求得圆周率的精准数值,就需要对九位有效数字的小数进行加、减、乘 、除和开方运算等十多个步骤的计算,而每个步骤都要反复进行十几次 ,开方运算有 50 次,最后计算出的数字达到小数点后十六、七位。
2、华罗庚妙联趣事
华罗庚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1953年 ,中国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由科学家钱三强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 、朱冼等许多人。途中闲暇无事 ,华罗庚题出上联一则:”三强韩、赵、魏, ”求对下联 。?
这里的“三强”说明是战国时期韩 、赵、魏三个战国,却又隐语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同志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 ,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位科学家的名字。
隔了一会儿,华罗庚见大家还无下联,便将自己的下联揭出:“九章勾、股 、弦。“《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 。
可是 ,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另一位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华罗庚的妙对使满座为之倾倒。
1980年,华罗庚在苏州指导统筹法和优选法时写过以下对联: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 ,纠正错误 。
3、陈景润婚姻故事
陈景润是当代数学家。,1977年,陈景润因病住进309医院 ,见到了从武汉军区刚派来医院进修的由昆。
过去陈景润连女人名字的边都不沾,连句话都不说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 ,眼睛一亮,亲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话也多了 。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
这样,接触的机会多了 ,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 ,家住在哪?有没有男朋友、有没有成家?由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说:“没有,没有 ,还早着呢 。 ”
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斗转星移 ,彼此产生了爱情。终于有一天,由昆对身边的数学家提出了疑问:“你是大数学家,有好多人崇拜你 ,你为什么偏偏选中我呢?”
面对心爱的姑娘,陈景润急得满脸通红,他不会年轻人的山盟海誓,许久 ,陈景润才说出一句话:“我想过了,如果你不同意,我这一辈子就不结婚了。”
正是这一句 ,使由昆不再犹豫,她坦然接受陈景润的感情,并且相依相扶 ,共同走过了16个春秋。
他们在组织的帮助下结婚了 。从此这位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的数学家陈景润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4 、徐光启为官清廉
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先生为官清廉 、生活简朴,这在当时的官宦之家,是难以想象的。
徐光启官做得越大 ,为人处事越低调。徐光启70岁生日时,按习惯,大小官员、亲戚朋友都得送贺礼 。
徐光启早已写信叮嘱自己在家乡上海的小辈 ,所有送来的礼物,一概辞谢不受。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也婉言谢绝。上海的儿孙辈知道老爷子的脾气性格,照办不误 。
5、华罗庚推广双法
华罗庚在继续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 ,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改变工作管理面貌。
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 、统筹法 。
1964年初 ,他给毛泽东写信,表达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同年3月18日,毛泽东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 ,可喜可贺。”
他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亲自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工厂推广和应用“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夏去江汉斗酷暑 ,冬往松辽傲冰霜 ”。
这就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1965年,毛泽东再次写信给他,祝贺和勉励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 。
数学天才——高斯的故事
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格尔恰尔德·迪德里赫先后当过护堤工 、泥瓦匠和园丁,第一个妻子和他生活了10多年后因病去世,没有为他留下孩子。迪德里赫后来娶了罗捷雅 ,第二年他们的孩子高斯出生了,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 。父亲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甚至有些过份 ,常常喜欢凭自己的经验为年幼的高斯规划人生。高斯尊重他的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诚实、谨慎的性格。1806年迪德里赫逝世,此时高斯已经做出了许多划时代的成就 。
在成长过程中 ,幼年的高斯主要是力于母亲和舅舅。高斯的外祖父是一位石匠,30岁那年死于肺结核,留下了两个孩子:高斯的母亲罗捷雅、舅舅弗利德里希(Friederich)。弗利德里希富有智慧 ,为人热情而又聪明能干投身于纺织贸易颇有成就 。他发现姐姐的儿子聪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发高斯的智力。若干年后,已成年并成就显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为他所做的一切 ,深感对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产的思想,不无伤感地说 ,舅舅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天才"。正是由于弗利德里希慧眼识英才,经常劝导姐夫让孩子向学者方面发展,才使得高斯没有成为园丁或者泥瓦匠。
在数学史上 ,很少有人象高斯一样很幸运地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亲 。罗捷雅直到34岁才出嫁,生下高斯时已有35岁了。他性格坚强 、聪明贤慧、富有幽默感。高斯一生下来,就对一切现象和事物十分好奇 ,而且决心弄个水落石出,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孩子能被许可的范围 。当丈夫为此训斥孩子时,他总是支持高斯 ,坚决反对顽固的丈夫想把儿子变得跟他一样无知。
罗捷雅真诚地希望儿子能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对高斯的才华极为珍视。然而,他也不敢轻易地让儿子投入当时尚不能养家糊口的数学研究中 。在高斯19岁那年,尽管他已做出了许多伟大的数学成就 ,但她仍向数学界的朋友W.波尔约(W.Bolyai,非欧几何创立者之一J.波尔约之父)问道:高斯将来会有出息吗?W.波尔约说她的儿子将是"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为此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7岁那年,高斯第一次上学了。头两年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 。1787年高斯10岁 ,他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次,这是一个首次创办的班,孩子们在这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算术这么一门课程。数学教师是布特纳(Buttner) ,他对高斯的成长也起了一定作用。
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一则故事说,高斯10岁时算出布特纳给学生们出的将1到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的算术题,布特纳刚叙述完题目 ,高斯就算出了正确答案 。不过,这很可能是一个不真实的传说。据对高斯素有研究的著名数学史家E·T·贝尔(E.T.Bell)考证,布特纳当时给孩子们出的是一道更难的加法题:81297+81495+81693+…+100899。
当然 ,这也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公差为198,项数为100)。当布特纳刚一写完时,高斯也算完并把写有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 。E·T·贝尔写道,高斯晚年经常喜欢向人们谈论这件事 ,说当时只有他写的答案是正确的,而其他的孩子们都错了。高斯没有明确地讲过,他是用什么方法那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学史家们倾向于认为 ,高斯当时已掌握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一位年仅10岁的孩子,能独立发现这一数学方法实属很不平常。贝尔根据高斯本人晚年的说法而叙述的史实,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而且 ,这更能反映高斯从小就注意把握更本质的数学方法这一特点 。
高斯的计算能力,更主要地是高斯独到的数学方法、非同一般的创造力,使布特纳对他刮目相看。他特意从汉堡买了最好的算术书送给高斯 ,说:"你已经超过了我,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你了。"接着,高斯与布特纳的助手巴特尔斯(J.M.Bartels)建立了真诚的友谊 ,直到巴特尔斯逝世 。他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高斯由此开始了真正的数学研究。
1788年,11岁的高斯进入了文科学校 ,他在新的学校里,所有的功课都极好,特别是古典文学、数学尤为突出。经过巴特尔斯等人的引荐 ,布伦兹维克公爵召见了14岁的高斯 。这位朴实 、聪明但家境贫寒的孩子赢得了公爵的同情,公爵慷慨地提出愿意作高斯的资助人,让他继续学习。
布伦兹维克公爵在高斯的成才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 ,这种作用实际上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的一种模式,表明在科学研究社会化以前,私人的资助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高斯正处于私人资助科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社会化的转变时期 。
1792年 ,高斯进入布伦兹维克的卡罗琳学院继续学习。1795年,公爵又为他支付各种费用,送他入德国著名的哥丁根大家 ,这样就使得高斯得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勤奋地学习和开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1799年,高斯完成了博士论文,回到家乡布伦兹维克 ,正当他为自己的前途、生计担忧而病倒时—虽然他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已被授予博士学位,同时获得了讲师职位 ,但他没有能成功地吸引学生,因此只能回老家-又是公爵伸手救援他 。公爵为高斯付诸了长篇博士论文的印刷费用,送给他一幢公寓 ,又为他印刷了《算术研究》,使该书得以在1801年问世;还负担了高斯的所有生活费用。所有这一切,令高斯十分感动。他在博士论文和《算术研究》中 ,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献词:"献给大公","你的仁慈,将我从所有烦恼中解放出来 ,使我能从事这种独特的研究" 。
1806年,公爵在抵抗拿破仑统帅的法军时不幸阵亡,这给高斯以沉重打击。他悲痛欲绝,长时间对法国人有一种深深的敌意。大公的去世给高斯带来了经济上的拮据 ,德国处于法军奴役下的不幸,以及第一个妻子的逝世,这一切使得高斯有些心灰意冷 ,但他是位刚强的汉子,从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窘况,也不让朋友安慰自己的不幸 。人们只是在19世纪整理他的未公布于众的数学手稿时才得知他那时的心态。在一篇讨论椭圆函数的手搞中 ,突然插入了一段细微的铅笔字:"对我来说,死去也比这样的生活更好受些。"
慷慨、仁慈的资助人去世了,因此高斯必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由于高斯在天文学 、数学方面的杰出工作,他的名声从1802年起就已开始传遍欧洲。彼得堡科学院不断暗示他,自从1783年欧拉去世后 ,欧拉在彼得堡科学院的位置一直在等待着象高斯这样的天才。公爵在世时坚决劝阻高斯去俄国,他甚至愿意给高斯增加薪金,为他建立天文台。现在,高斯又在他的生活中面临着新的选择 。
为了不使德国失去最伟大的天才 ,德国著名学者洪堡(B.A.Von Humboldt)联合其他学者和政界人物,为高斯争取到了享有特权的哥丁根大学数学和天文学教授,以及哥丁根天文台台长的职位。1807年 ,高斯赴哥丁根就职,全家迁居于此。从这时起,除了一次到柏林去参加科学会议以外 ,他一直住在哥丁根 。洪堡等人的努力,不仅使得高斯一家人有了舒适的生活环境,高斯本人可以充分发挥其天才 ,而且为哥丁根数学学派的创立、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数学中心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也标志着科学研究社会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高斯的学术地位,历来为人们推崇得很高 。他有"数学王子"、"数学家之王"的美称 、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位(或四位)数学家之一"(阿基米德、牛顿、高斯或加上欧拉)。人们还称赞高斯是"人类的骄傲"。天才 、早熟、高产、创造力不衰 、…… ,人类智力领域的几乎所有褒奖之词,对于高斯都不过份 。
高斯的研究领域,遍及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开辟了许多新的数学领域 ,从最抽象的代数数论到内蕴几何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研究风格、方法乃至所取得的具体成就方面,他都是18—19世纪之交的中坚人物。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 ,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
虽然数学研究、科学工作在18世纪末仍然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但高斯依然生逢其时 ,因为在他快步入而立之年之际,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科学研究。随着拿破仑对法国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重视 ,俄国的沙皇以及欧洲的许多君主也开始对科学家 、科学研究刮目相看,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的地位不断提高。作为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 ,高斯获得了不少的荣誉,许多世界著名的科学泰斗都把高斯当作自己的老师。
1802年,高斯被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选为通讯院士、喀山大学教授;1877年,丹麦政府任命他为科学顾问 ,这一年,德国汉诺威政府也聘请他担任政府科学顾问 。
高斯的一生,是典型的学者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农家的俭朴 ,使人难以想象他是一位大教授,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先后结过两次婚,几个孩子曾使他颇为恼火 。不过 ,这些对他的科学创造影响不太大。在获得崇高声誉、德国数学开始主宰世界之时,一代天骄走完了生命旅程。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