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面试《种子的萌发》试讲稿分析
2017年教师资格面试《种子的萌发》试讲稿分析
对于常规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心理上有一定优势 ,不会形成较大压力,同时师生配合比较默契,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连贯性,学生有一定预期心理 。那么 ,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整理的《种子的萌发》试讲稿分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浏览。
一、说教材
首先,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开篇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种类之后,对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开始探究。学习本节课对今后学生学习植物的生长规律奠定了知识基础 。
二 、说学情
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那么结合本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思维活跃,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且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与认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牢牢抓住学生的特点,更多的运用自主探究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说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以及观察 ,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出种子萌发的条件,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
2.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 ,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自主探究意识,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学生关注生活现象 ,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确定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种子萌发的条件 。
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对重难点的把握 ,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以及设置情境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本节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 ,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用学生熟知的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形象来描述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而引出植物的生命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始,并且设置疑问 ,?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种子的萌发》(板书课题) 。
通过这样的导入,将生物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各学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有助于学生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究
用一句谚语?清明前后 ,种瓜点豆?让学生思考为何要在清明前后播种。
这样设置疑问,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学生经过思考会得出种子的萌发可能与温度和水分相关(板书环境条件:温度、水分),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 ,在此时我会播放一段种子萌发所需环境条件的实验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还通过视频的内容补充了空气也是种子萌发的重要条件(板书:空气) ,这样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有助于学生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学生通过刚刚自己猜想验证得出正确结论后 ,自信心也会有所提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时我会让学生带着这份愉悦的心情自主阅读教材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并总结归纳出有哪些自身条件,学生总结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是:结构完整、活胚 、处于不休眠期(板书自身条件:结构完整、活胚、不休眠)。以上就是本节课生成新知的部分,这一部分我力求让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向主动地发现学习转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乐趣 。
环节三:巩固新知
给学生呈现几组(结构完整的种子 、被虫子咬过得种子、被开水煮过的种子) ,让学生找出中能够萌发的种子。
在PPT上呈现:土壤、温度 、水分、阳光、空气、肥料这些词语,让学生找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通过这样的习题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知识点 。
环节四:总结与收获
提问学生今天学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师总结补充,。
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我会让学生将今天所学的内容落实到生活中 ,自己回家后按照书上探究环节的操作步骤,自己选种子,设计种子萌发的环境。并进行观察记录 。待种子萌发时 ,将种子带到班级来展示交流。
七 、说板书设计
为了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本节课的内容,板书设计如下:
;2018下半年初中教师资格证面试生物试讲稿
种子的萌发
一、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第二个内容 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 ,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 条件?一个课时 ,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是七(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 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 ,里面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一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 力。这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 、控制变量 ,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而且本实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对照、控制变量 。可 以说 ,这个实验是七(上)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对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点 、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难点就是学会利用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复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概念 。
2 、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达到)
a、利用本教材的第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情景再现 ,进一步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这两个概念 。
b、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c 、通过分组讨论 ,动手操作,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 、难点
本节课,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 ,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
六、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 ,我大胆的改变了课 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 、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设计 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 念 。
七 、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 ,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 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 ,如:观察、阅读、思考 、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策略
本课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教学:
1 、以旧带新 ,让学生增强知识的衔接性,系统性;
2、充分利用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3、循序渐进 ,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 ,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4 、采用启发引导式,在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实验计划 。
九、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a.处理:提问导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哪四大类群?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 ,又分为哪两类?师以问题2导入章节的新课。
(这样设计,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b.尝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描述被子植物一生所经历的阶段。从而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
2 、学习新课: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a.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回忆本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 ,引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的复习 。
b.学生根据探究主题,提出问题。
c.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日常观察,作出假设 ,并说出假设的合理依据。
d.师出示相关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 。
第一步: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 ,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
第二步:根据本实验的假设,明确本实验控制的变量;
第三步:让学生在讨论和亲自操作中 ,学会分开设计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控制三个变量;
第四步: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 ,让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第五步:学生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
e.学生设计完后 ,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 ,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
5、创新实验设计 ,开阔学生思路。
教师提供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从而布置学生课外创新设计本实验 ,利用不同的实验用具,控制三个变量,设计三个变量。使学生思路开阔化。
十、综述
以上是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时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材料用具, 让学生充分在尝试中 ,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本次实验的设计,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以上就是关于2020年初中生物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稿的相关分享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2020初中生物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稿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种子的萌发
一 、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 ,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第二个内容 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 ,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 条件 ”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是七(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 一般过程 ,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里面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一组;第二个探究实验 ,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 力 。这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而且本实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 ,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对照、控制变量。可 以说,这个实验是七(上)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 ,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 、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难点就是学会利用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 。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 ,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进一步复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概念。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
(如何达到)
a 、利用本教材的第一个探究实验 ,让学生情景再现,进一步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这两个概念。
b、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 ,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 ,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c、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合作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 ,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
六 、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 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 ,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 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 ,开展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 念 。
七、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 ,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 ”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 课中 ,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 、思考、分析、讨论 、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
八、教学策略
本课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教学:
1、以旧带新,让学生增强知识的衔接性,系统性;
2 、充分利用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 ,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3、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 ,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4、采用启发引导式,在学生尝试操作中 ,完善实验计划。
九 、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a.处理:提问导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哪四大类群?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又分为哪两类?师以问题2导入章节的新课。
(这样设计,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b.尝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 ,描述被子植物一生所经历的阶段 。从而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2、学习新课: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a.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
回忆本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引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的复习。
b.学生根据探究主题,提出问题。
c.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日常观察 ,作出假设,并说出假设的合理依据。
d.师出示相关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 。
第一步: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
第二步:根据本实验的假设 ,明确本实验控制的变量;
第三步:让学生在讨论和亲自操作中,学会分开设计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控制三个变量;
第四步:由易到难 ,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让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第五步:学生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 ,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
e.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 ,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从而预测结果 ,学会做出结论 。
5、创新实验设计,开阔学生思路。
教师提供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从而布置学生课外创新设计本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用具,控制三个变量 ,设计三个变量。使学生思路开阔化 。
十 、综述
以上是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时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材料用具 , 让学生充分在尝试中,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本次实验的设计 ,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