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旅游的发展历程
自从美国建立第一个热泉国家保留地开始 ,以地质遗迹为目的地的旅游逐渐为人们所喜爱。世界许多地方不断地发掘和开发一些风景秀丽或壮观的山地、岩洞等地质遗迹,满足人们对奇观异景的欣赏需求,推动了世界地质旅游活动欣欣向荣的局面 。总的来说,现代意义的地质旅游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 、萌芽阶段(1832~1972)
地质遗迹历史久远 ,已经存在了成千上万年,人类很早就注意到那些风景秀丽、气势磅礴的地质遗迹,并开始到这些地方进行游历、探险等活动 ,但主要还是以欣赏自然美景、休闲身心为主要目的,人们并不关注景观地的地质历史事件及对现代环境的影响。景观开发本身只注重对有重要欣赏价值的景观进行开发和推介,解说系统对景观的地质来源背景和知识比较匮乏。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只是得到了一次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的赏心悦目的旅游经历 ,并没有从旅游中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 。
二 、发展阶段(1973至今)
在最近30多年来,旅游已经经历一种从集中于高标准化的旅游服务和无产品差异化的大众旅游Fordist模式转换到集中于目的地保护的更谨慎、更小比例的旅游形式。真正的地质旅游的发展壮大主要是基于对那些景观优美而且特殊的、经常受到大众旅游威胁的地方的认知,特别是世界遗产的设立和地质公园网络的建立 ,扩大了人们对奇特的自然地质现象的认知欲望,地质旅游活动才真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and Natural Heritage) 。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 ,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的措施等。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批,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 ,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加保护。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World Heritage Committee)成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是政府间组织,由21个委员国组成,负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实施 ,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还设立了世界遗产基金(World Heritage Fund)。1978年第二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加拿大的纳汉尼国家公园(Nahanni National Park) 、美国的黄石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Galápagos Islands)、埃塞俄比亚的塞米恩国家公园(Simien National Park)等自然遗产在内的12个遗产地为第一批世界遗产。目前,全世界一共有911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704项 ,自然遗产180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27项 。这些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大多数都含有地球演化历史进程中遗留下的重要地质遗迹景观,这些地质遗迹已成为人们探索和了解地球的重要目的地。
虽然自然遗产的评定标准中有两条标准是强调遗产地必须是重要地质事件遗存和过程的范例 ,对地质遗产的保护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人类文化遗产和濒危物种的数量巨大,最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且在参加评估的专家队伍中缺乏地学人才,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就十分有限,因此分布极广的地质遗产就更难跻身其中了。
上述现象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忧虑,成为推动地质遗产保护 、建立地质公园活动的起因 。l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科联(IUGS)、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及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华盛顿成立了“全球地质及古生物遗址名录 ”计划 ,目的是选择适当的地质遗址作为纳入世界遗产的候选名录。1991年来自50多个国家的150位地学家共同发表了Digne宣言,即地球记忆权利国际宣言。1993年IUGS-Geosite项目正式启动,在发达国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因保护资金的问题,各国进度相差很大。1997~2000年,在UNESCO地学部的组织下 ,开展了地质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并向UNESCO总部呈交了最终报告,于2001年UNESCO执行局大会上作出“支持其成员国在具独特地质特征区域创建自然公园(地质公园)的特别动议” ,至此,通过建立地质公园保护地质遗产的活动正式取得了UNESCO的认同 。2000年,欧洲和中国于同年分别建起了欧洲地质公园网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2003年UNESCO地学部正式颁发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2004年2月在巴黎UNESCO总部评选出第一批25个世界地质公园 ,其中欧洲17个,中国8个 。同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并成立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中国北京。
地质公园提出与建立之后 ,地质旅游在全世界开始真正受到重视和蓬勃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 、地质调查部门和当地社区逐渐发现地质旅游带来的益处,各地纷纷成立了地质旅游联合会或机构,并通过电视、报刊和因特网宣传地质旅游 ,以支持向公众传递可利用的地质信息,如意大利地质旅游联合会(Associazione Italianadi Geologiae Turismo,G&T)、加拿大地质旅游网 。目前 ,地质旅游在欧洲已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旅游活动,但在我国仍然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并有着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目前 ,世界地质旅游活动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公园成为开展地质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
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国家公园往往是这种具有双重功能的游览胜地。如美国的大峡谷国家公园,峡谷两岸为由各种颜色代表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重叠而成的峭壁悬崖,蜿蜒曲折 ,绚丽非凡,是著名的地质旅游胜地;号称“琉森玻璃宫” 、由古冰川侵蚀而成的石洞、石穴组成的瑞士冰川公园(Glacier Garden),以史前冰河遗迹(包括阿尔卑斯山岩块—冰蘑、棕榈树化石、大象 、恐龙化石等)以及模拟当年冰川景象和冰川时期人类生活模型而驰名欧洲 。中国具有观赏及科研价值的地质景观也十分丰富,如号称“天然化石博物馆”的山旺古生物化石保护区 ,具有重大地史学和古生物学研究意义的自贡大山铺恐龙群窟,岩相典型、出露良好、化石丰富的峨眉山龙门洞三叠系沉积相地层剖面,以及以大型断裂面 、褶皱、构造岩等典型构造景观为特色的灌县—茂汶地区“地质十景 ”等 ,都是具有极大开发前景的地质旅游胜地。
2.世界遗产地独特的地质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
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遗产项目现有911项,其中世界自然遗产为180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27项。世界自然遗产共有4项评价标准 ,其中,第Ⅷ项为代表地球演化的各主要发展阶段的典型范例,包括生物演化过程、地形发展中主要地质演变过程或具有重要的地貌或地形特征;第Ⅶ项为具有绝妙的自然现象或稀有的自然景色和艺术价值的地区 。这两项标准均含有地质遗迹景观要素在内 ,在世界自然遗产中,符合Ⅶ项标准的世界遗产有124项,符合Ⅷ项标准的有78项 ,符合这两项标准的世界遗产有55项。
由上可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球演变和生物进化是基础条件,生物多样性是伴随条件,景色秀丽是外观条件(刘红婴和王健民 ,2004)。在当前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180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中,有144项遗产地旅游地质资源极为突出;在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中,有15项遗产地中旅游地质资源特别突出。这些世界自然遗产中的地质遗迹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或构成了具有杰出自然美的地域,成为全球旅游发展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有火山爆发后形成的美国最大的高山湖——黄石湖和被称为世界奇观的间歇喷泉;大峡谷国家公园有世界上最为壮观的峡谷,其水平层次结构展示了20亿年来地球的地质学变迁;卡尔斯巴德洞穴国家公园(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为80个洞穴组成的喀斯特地形区;约塞米特蒂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有由冰川作用而成的包括“悬空”山谷 、瀑布群、冰斗湖、冰穹丘 、冰碛以及U型山谷的大量花岗岩形态;猛犸洞穴国家公园(Mammoth Cave National Park)有由石灰岩地貌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洞穴群和地下长廊;澳大利亚的威兰德拉湖区(WillandraLakes Region)有大量的更新世系列湖泊和沙滩构造的化石 ,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和迷人的海洋,赫德岛与麦克康纳群岛(Heardand McDonald Islands)有亚南极唯一的活火山群岛和保存完好的世界罕见的早期岛屿生态系统,波奴鲁鲁国家公园(Purnululu National Park)有独特的圆锥形喀斯特地貌;越南的下龙湾(HaLong Bay)有由1600个岛屿和小岛构成的一幅石灰石柱的壮观海景;中国的黄山拥有奇特的花岗岩峰林结构和与之伴生的黄山奇松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有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组成独特的景观,黄龙风景名胜区有壮观的石灰岩构造、瀑布和温泉,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中有长江(金沙江)、澜沧江(湄公河)和怒江(萨尔温江)在区域内并行奔腾途经3000多米深的峡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的壮观景色等。由此可见 ,全球最为壮观 、最为独特的峡谷、瀑布、雪山冰川、丹霞峰林 、溶洞、泉华、火山等地质旅游资源几乎都在世界自然遗产中得以保存。因此,加强世界自然遗产地中的地质旅游研究是实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世界遗产是经国际专家鉴定,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高品位的遗产,作为“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 ” ,世界遗产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游地所无法比拟的。人们通过高品位的“遗产旅游”,不仅获得高层次的生命享受,且能增进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全方位接触 ,扩大眼界,增长知识,获取信息 ,恢复体力,提高健康水平,在全新的状态下投入学习 、工作与生活。可以预见 ,“遗产旅游”将是人类进入经济发达时期的一种高质量的、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 、必须性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 。遗产生态旅游保护遗产地生态系统并尊重当地社区的完整,遗产科考旅游推动新发现,遗产寻根旅游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和增进亲情等 ,“遗产旅游 ”作为一种世界现象,是人类求取于外部世界和谐的最有效形式之一(陶伟,2001)。
3.形成了多层次地质公园网络体系
1999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地质公园计划 ,同时诞生了Geopark——“地质公园”这一新的名称。2002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执行局年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地学部(现为生态与地学部)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网络,即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从2004年开始 ,该网络正式吸收了来自中国和欧洲的25个成员;至2010年10月,该网络共有77个成员,分布在全球24个国家 ,其中中国24个,英国8个,意大利7个 ,德国5个,西班牙5个,日本4个 ,希腊4个,法国2个,葡萄牙2个,挪威2个 ,奥地利、伊朗、巴西 、马来西亚、捷克共和国、克罗地亚 、澳大利亚、罗马尼亚、爱尔兰、芬兰 、冰岛、韩国、越南 、加拿大等国家各有1个。
欧洲地质公园网络成立于2000年6月,由法国的普罗旺斯高地地质公园、希腊的莱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质公园、德国的埃菲尔山地质公园和西班牙马埃斯特地质公园发起成立。目前,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由来自15个欧盟国家的37个地质公园组成 ,由此促进了欧洲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动了欧洲地质旅游热潮 。
1985年中国就有地质学家建议了在地质意义重要和地质景观优美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但是启动步伐比较缓慢 ,直到1998年国土资源部协同有关部门才着手推动这一事业发展,至此,各地对于建立地质公园开始积极响应。我国是世界上以政府名义首次正式命名设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 ,并于2001年3月16日公布了首批11处国家地质公园;同年底又评出了第二批33处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3月国土资源部又授予王屋山等41个单位国家地质公园称号;2009年授予44处国家地质公园,到目前为止共授予182个单位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4.各系列相关地质旅游大会定期召开
从1997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世界地质学会通过举办各种会议进行学术和建设经验交流 ,建立地质公园网络,促进地质遗产地的交流,积极推进了世界各国地质旅游事业的发展。自2004年6月27日至7月7日在北京举办“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起,至今 ,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已举办四届;第一届世界地质旅游会议于2008年8月在澳大利亚Fremantle市成功举办,第二届世界地质旅游会议于2010年4月在马来西亚成功举行;国际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每两年在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轮流举行,目前已举办三届;自2001年在希腊莱斯沃斯举办第一届欧洲地质公园大会开始 ,欧洲地质公园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亚太地区第一届地质公园网络大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于2007年11月在马来西亚浮罗交怡地质公园成功召开,第二届亚太地区地质公园网络会议于2009年在中国山东泰山成功举办 。这些会议探讨了发展地质旅游业的成功经验 、与其他国家和研究机构未来的合作以及地质公园网络今后如何发展壮大。
5.各地成立地质旅游开发与管理组织
在管理和宣传上 ,许多国家、地方政府、机构或社区成立专门的地质旅游合作联盟或组织,规范管理和推广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旅游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开始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欧洲于2000年成立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积极参与地质公园创建与保护地质遗产的中国,于2000年8月正式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 ” ,下设办公室,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2001年3月评出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 ,由此逐步开展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评比和建设管理 。这些组织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地质遗产,规范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支持环境教育 、地球科学规律的科学研究及训练与发展、环境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政策,使当地居民认识地质遗产的价值 ,以便更好地积极参与地区文化的复兴。
一、旅游资源的含义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满足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客观存在。资源是指取之于自然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它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相关,并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深化 。旅游资源也不例外,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旅游活动进入社会经济领域,并以大量旅游企业 、旅游商的涌现为标志的旅游业出现之后才被明确提出来的。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我国与国际交往的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这一名词已获得人们认同。然而对“旅游资源 ”这一概念的界定却有不同的认识 ,因而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有着多种阐述 。
旅游资源是一切旅游活动的基础,对于旅游资源的认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产生并不断深化的。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 ,而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单一的传统资源,在内容和构成上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确切定义 ,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旅游环境保护学》(孙克勤,2010)通过对各位学者观点的研究,总结出旅游资源概念的一些共同性:
(1)旅游资源既包括自然形成的 ,也包括人类社会创造的,其存在是客观的 。
(2)旅游资源是与旅游者直接相关的,它应该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对象,并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3)旅游资源是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系的,它可以被旅游业开发利用 ,能为旅游业服务,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目前,国内比较权威且被广泛接受的有关旅游资源的定义来源于由国家旅游局制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1003)国家标准(2007) ,其定义如下: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该定义明确了两点:第一 ,旅游资源涵盖面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既包括“物质”型旅游资源,也包括“非物质”型旅游资源;第二 ,旅游资源应同时具有两大属性,即吸引力和经济性 。
但有一些专家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同样值得我们思考,郭来喜(1982)提出“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 、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 ,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陈传康和刘振礼(1990)提出“旅游资源是在环境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保继刚(1993)也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李天元和王连义(2003)认为“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 ,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通过对以上学者的定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对旅游资源是否必须具有经济性持怀疑态度。笔者认为,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人类的迁移活动 ,虽然当今社会旅游活动与经济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其本质上并不属于经济活动 。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动机,而并非是促进经济发展 ,所以作者认为判断是否是旅游资源并不在于其能否可以开发成旅游产品。本书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如下:凡是能够引起人们旅游欲望并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精神愉悦、知识满足 、文化交流的自然与人文的一切产物,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
二、地质旅游资源的含义
根据旅游资源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 ,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大自然赋予地理区域的、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及其景象的地域组合,它是大自然长期雕琢的天然景观。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 、反映各时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民情状况,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
地质旅游资源是自然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是地质旅游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但对于它的定义 ,学界还不能达到统一的共识 。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主流观点。
(1)具有旅游观赏功能的地质现象。
(2)是一种普适性同于矿产资源的,但开发利用又远不相同的,并具文化社会性和新观念性的地学资源。
(3)是自然旅游资源中具有地学考察旅游价值 ,富于地学特色,可辟为地学旅游区的那部分资源 。
(4)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质地理现象,并能被利用于旅游事业的自然风景资源,称为旅游地学资源。
(5)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以称为地质旅游资源 ,一部分与地质形体有直接关系的旅游资源也可称为人文地质旅游资源。
(6)用于地质旅游专项活动的那一部分地质资源 。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是:“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它包括旅游资源中山水名胜 、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第四纪全新世以来人类形成过程中的人类文化遗址,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等。
在第六届旅游地学年会上 ,把旅游地学研究领域由自然景观扩大到人文景观领域,并提出将观赏石列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资源,这是旅游资源内涵的一个突破 ,而旅游商品资源还包括矿泉、宝玉石等 。
综上所述,我们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古生物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 、岩体、构造形迹、矿床 、地貌景观等景象 ,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价值,能够使人产生旅游动机的景观,就是地质旅游资源。
地质旅游资源是地质历史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产物 ,但以地质遗迹为主体,而所谓的人类活动是指人类进化过程中在地质体附近遗留下来的活动遗迹。此外,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它更侧重于科学研究和教育普及 ,地质旅游资源比起经整理而成的书籍报刊,更生动、形象 、直观,更有利于达到科研的目的和教育的效果 ,这就是它的特色之处 。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