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命名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 ,就定出仲春 、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 ,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 ,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 ,即:立春、惊蛰 、清明、立夏、芒种 、小暑、立秋、白露、寒露 、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 、谷雨、小满、夏至 、大暑、处暑、秋分 、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 ,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 ”统称为“节气” 。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 、21日 ,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 ,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 ,有差不过一两天 。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 ,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 ,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 ,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
清明:天气晴朗 ,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 、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
霜降:天气渐冷 ,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开始的节气。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 ,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 、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 、冬藏 ” ,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 ,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 ”,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 ,失之过早。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2月下旬 ,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 。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雨水
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 ,为交“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 ,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 ,雨渐多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 ,则散而为雨矣 。”
“雨水 ”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 ,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雨水前后 ,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 。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 ,常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时春灌,可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淮河以南地区 ,则以加强中耕锄地为主,同时搞好田间清沟沥水,以防春雨过多,导致湿害烂根 。俗话说:“麦浇芽 ,菜浇花”,对起苔的油菜要及时追施苔花肥,以争荚多粒重。华南双季早稻育秧已经开始 ,应注意抓住“冷尾暖头 ”,抢晴播种,力争一播全苗。
雨水季节 ,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 ,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作物 、林、果等生长及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 。在注意做好农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工交部门防寒防冻工作的同时,仍要注意个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一些易发病的流行。
惊蛰
每年3月5日或6日 ,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 ,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 ,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 ,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雷响 ,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 ”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除东北 、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 ,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 ,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 ,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 ,农活一齐来。 ”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 。“惊蛰不耙地 ,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 ,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 ,赛如大粪浇” 、“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 ” 。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 ,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 ,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 。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惊百虫” ,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 ” ,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
春分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 、“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 ,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 ,故谓之分。 ”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 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所以 ,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 ,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 ,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 ,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 ,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 。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气候规律说 ,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春分麦起身 ,一刻值千金 ”,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 ,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 ,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 。群众经验说:“冷尾暖头,下秧不愁。”要根据天气情况,争取播后有3—5个晴天 ,以保一播全苗。春茶已开始抽芽,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 ,力争茶叶丰产优质 。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 ,明朝种树是春分 ”之句。在火热的农忙季节,要继续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祖国山河,美化我们的环境 。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 ,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 ”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 、“雨足郊原草木柔 ”等名句 ,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清明时节 ,麦长三节 ”,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 ,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 ,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 。各地的玉米 、高梁、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 ,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 ,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 ,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
“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 ,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 ,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 ,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