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筑大观:博物馆中品人文情怀
云南建筑蔚然大观
类型众多
多民族的融合
多元的地域风情
独特的地理位置
造就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
文物是 历史 的见证者
从人类起源到工业发展
博物馆里
珍藏着每个时代的记忆
在云南的大地上
隐藏着尘封已久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看看云南的博物馆吧!
云南省博物馆新馆
云南省博物馆新馆位于昆明市,北接广福路 ,西临宝象河 。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34.2米。新馆建筑理念来源云南著名的“石林”自然体态,外形呈正方形 ,平面呈“回 ”字形,取意于云南彝族“一颗印”式传统民居建筑。建筑贯穿多层的狭长缝造型,呈现出石林风化后粗糙嶙峋的体态特征 ,外墙采用红铜色金属铝穿孔板,每一块铝制金属片都打了孔,每一块的孔又都不一样 ,不同的角度和通透度在不同光线下 、不同时间段都会呈现出变化无穷的艺术美感,寓意着红土高原的深刻内涵 。
进入馆内,是一个1600平米开阔区域的大堂,三面打孔的金属板倾泻而下 ,充满竖向视觉感。四个顶上天窗和四个种满植物的庭院,保证了良好的采光和采风,是一个“会呼吸的博物馆”。镂空的屋顶 ,提高了对自然光的利用,馆内所有的室内公共走道都增加自然采光设计实现自然采光照明 。二层、三层基本陈列和主题陈列的4000平米展厅被分解为大小不等的四个空间单元,正好将连续的主体陈列划分出布展节奏 ,提高参观效果。建馆以来,云南省博物馆已经收藏了青铜器、古钱币 、陶瓷器、古书画、碑贴 、邮票及各类工艺品共计226660件(套)。如今的云南省博物馆,早已不在是单纯的展示文物 ,还原 历史 场景、梳理大 历史 的展览作用至关重要 。从元谋人到郑和下西洋,馆内 历史 场景的还原,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云南民族博物馆
云南民族博物馆矗立于风光秀美的昆明滇池国家 旅游 度假区内 ,占地面积13.33万平方米,展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群整体呈庭院回廊风格,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中国西南博物馆联盟成员 ,也是中国规模较大的民族类博物馆。
云南民族博物馆内珍藏具有一定 历史 、科学、艺术价值的民族文物4万余套(件),其中民族服饰类文物为中国品类最齐全,基本陈列有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民族文字古籍 、传统生产生活技术、民族乐器、民族民间面具 、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陶艺等 ,常年向观众免费开放。
云南铁路博物馆
云南铁路博物馆位于昆明市,利用昆明火车北站的候车室建立而成,2004年开馆 ,主要展示昆明铁路发展 历史 ,特别是米轨铁路文物 。博物馆由南馆和北馆组成,南馆以百年滇越铁路“云南府站 ”法式古典建筑为原型 ,北馆为萃取高铁旅客车站元素的现代建筑,两馆之间贯连一座铁路钢架桥梁,跨越车站的三条股道 ,将博物馆与运营中的车站组成一个整体。
博物馆建筑面积7963平方米,布展面积5155平方米,收藏或展示文物、文献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8件 、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123件。博物馆充分利用建筑设计中的两个钢架桥梁实体 ,重点塑形布展滇越铁路著名“人字桥” 。此外,钢梁与多拱组合“花桥”和钢铁高架桥模型以及湾塘瀑布、老虎嘴等风光场景,也让参观者有了身临其境 、引人入胜、震撼心魄的视觉效果。博物馆北馆底楼铺设四条股道 ,分别布展寸轨、米轨 、准轨、动车组系列的机车和车辆。这里不仅有准轨机车系列、米轨列车系列、“春城号 ”动车系列,还有寸轨列车系列 、“米其林”动车等“镇馆之宝” 。在这里,观众可以回顾铁路机车演变以及铁路的变迁。
西南联大博物馆
西南联大博物馆位于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校区内 ,是为纪念抗战期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滇八年的办学 历史 而建。博物馆于1985年建馆,所辖核心区面积13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332平方米 ,展厅面积1422平方米,馆藏文物一千多件(套) 。博物馆内设2个展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一二·一 ”运动纪念馆)及1个活动展厅,常设3个基本展览(西南联大 历史 展、“一二·一”运动 历史 展 、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生平事迹展) ,采用现代化声、光、电陈列布展方式布展,是目前全国有关西南联大资料最多 、最集中的展馆。
博物馆所辖的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完好保留了西南联大 历史 遗存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梅园”“三校亭 ”“民主草坪”、李公朴 、闻一多先生衣冠冢、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柱、镌刻有闻一多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的石雕火炬纪念柱等。西南联大博物馆展示了在艰苦环境中,西南联大如何为国育才 ,铸就了中国教育史上不朽的丰碑;见证了学生从军到抗日战争中的爱国壮举;见证了中国青年们反对内战 、争取民主自由的“一二·一”运动始末 。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建于中心镇公堂内。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18000多人于25日至28日兵分两路由丽江、鹤庆先后进抵丽江境内石鼓、巨甸75公里长的金沙江沿岸。由于敌人毁坏 、沉匿所有渡河船筏 ,红军渡江遇到极大困难。红军总指挥给沿江各渡口土绅写信,动员他们打捞沉船,协助红军渡江 。在当地各族群众的帮助下 ,用7只木船(其中4只是中甸境内的)、几十只木筏,雇请丽江和中甸(今香格里拉)籍船工28(迪庆16)人,于25日至29日分批从木瓜寨、木取独 、格子、茨柯、羊犁石 、余化达、丁栏木7个渡口为渡江点 ,抢渡金沙江至中甸(今香格里拉)一侧,摆脱了10余万敌人军队的围追堵截,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1984年,州、县政府拨款修复东西厢房建筑,并公布为中甸红军长征纪念馆,时任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了馆名。1986年10月 ,萧克将军为纪念馆题词“民族的团结过去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因素,现在是 社会 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 。 ”曾长征过中甸的女红军李贞重录旧诗《过中甸雪山》并题写“红军万岁”赠纪念馆。2007年,迪庆州委 、州政府决定按原样全面修复中心镇公堂的附属建筑 ,同时对原中甸红军长征纪念馆的陈列展览进行提升改造,聘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专家制作了“雪山草地的铭记”基本陈列,并更名为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
元谋人博物馆
元谋人博物馆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 ,最早成立于1985年1月,新馆2010年1月15日全面完成布展工作并对外免费开放 。新馆总占地面积32亩,建筑面积5389.6平方米 ,建筑外形为二层框架结构,提篮式建筑,寓意元谋为“东方人类摇篮 ”。馆内现收藏各类藏品近4000件 ,展出资料200多份,各类标本、模型1200多件,珍贵文物有完整的元谋古猿下颌骨、元代青花绳纹火葬罐等,设有序 、人类起源、元谋古猿和元谋人文化、场景、元谋史前文化旧石器 、细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元谋恐龙7个展厅。元谋人博物馆是以陈列展示元谋古猿 、元谋人及其文化、元谋石器文化系列、元谋恐龙为主要内容的自然 科技 类专题博物馆 ,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古人类 、古生物文化及其史前文明为常设陈列展示的博物馆 。
1965年,人们发现了元谋人牙齿化石,进一步揭开了人类起源的谜团 ,在元谋人博物馆的几个展厅里,人们可以通过图版、照片、49件模型等了解人类起源演化发展变化——人类以非洲为中心向欧亚大陆扩展,进一步演化为直立人 ,最后发展为化石智人。博物馆还通过场景还原,让参观者最直观的了解元谋古猿的生活环境,活动场景依次设计了元谋人打制石器(旧石器文化特征) 、采集、哺乳、狩猎 、制陶等生产生活方式 ,生动再现了人类 社会 历史 早期原始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历程。同时,博物馆还展示了元谋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各种石器工具,折射出当时人类生产生活水平、制造能力的逐渐提升 。
中国大理农村** 历史 博物馆
大理农村** 历史 博物馆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古城复兴路459号。该博物馆以展示大理农村** 历史 文化为主要内容 ,分为序厅、大型**放映设备展示区 、农村**放映场景复原区、精品**放映及服装导具展区、老**放映体验区等10个展区。大理农村** 历史 博物馆主要以农村 、少数民族**放映为主线,通过老、老**剧照和海报以及胶片**放映设施设备等,集中展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大理**放映的经典之作,向 社会 公众系统展示大理农村**放映事业的发展历程 ,传播**文化。
博物馆展品征集从2010年底开始,以实物收购 、接收捐赠、借展等方式,面向国内外广泛征集胶片**放映老设备、**胶片拷贝 、老**海报和老照片、书刊杂志、服装道具 、**票、**放映用品等展品共6200多件 。从无声**时代的放映机、卓别林**的“原装”海报 ,到《五朵金花》等大理题材**剧照,展品种类繁多,弥足珍贵。该馆于2011年4月17日建成开馆 ,目前收藏各类**藏品47305件,开馆至今已免费接待参观300万人次,放映公益广场**2000多场 ,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
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
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位于景洪市澜沧江东岸依山临江、环境优美的南联山半山坡,宏伟的建筑群面朝景洪城,三面被葱茏的天然林 、橡胶林环抱 。博物馆主展区分为5大板块 ,主要讲述西双版纳 历史 沿革,展示傣族、哈尼族、布朗族 、基诺族、拉祜族等13个世居民族相互交融又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展示西双版纳地理 、自然和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状貌。展示各民族的文化典籍与艺术遗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成果,以及能歌善舞的各民族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促进文明进步、 社会 发展的风貌等 。
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是一个集民族文化、文物收藏 、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博物馆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是人们学习、研究 、欣赏和 旅游 休闲的文化殿堂;也是世界了解西双版纳各民族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的窗口。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自治州博物馆坐落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天马路65号红河州行政中心红河广场西侧,于2003年12月建成,馆址占地面积3266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8121平方米,有文物藏品8273余件,是红河哈尼族彝族州唯一一所综合性地方博物馆 ,2005年10月8日开馆,2009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走近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别具一格的中西结合建筑十分显目 ,取材于红河少数民族转山和圈舞习俗灵感的锥形体造型上,装饰着丰富多彩的民族图案和纹饰,而风格各异的窗口造型则来自于少数民族对日月水火的崇拜 。
漫长的岁月中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不朽的文明,在“古老神奇的红河”“绚丽多彩的红河 ”“富饶美丽的红河”三大专题5090平方米的展厅中,展出有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美伦美奂的陶瓷器、神秘莫测的铜鼓、优美的书画作品、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和工艺品 、民间乐器、宗教祭祀用品以及锡工艺品等一千多件 ,代表着先人们不朽的 科技 成就和艺术才华,凝聚着祖先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
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位于楚雄市南门外,占地近60亩 ,总建筑面积11200平方米。其设计和建筑充分利用坡地高差,依山布局 。将彝族民居与现代建筑风格设计融合,既突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又体现出现代建筑的宏伟气势,是楚雄市标志性建筑之一。
博物馆现开设有序厅(陈列楚雄州地形沙盘)、古生物厅(陈列本州出土的恐龙 、禄丰古猿、元谋古猿等古生物化石标本)、 历史 文物厅(陈列元谋人等旧石器 、新石器、青铜器、陶瓷器等 历史 文物) 、彝族厅(陈列彝族生产生活用具、彝族服饰、毕摩文化等实物及彝族风俗等) 、楚雄州地方党史厅(陈列云南地下党、红军长征过楚雄等)、书画厅(展出书法、绘画作品或作机动展出) 、动物标本厅(陈列楚雄原生兽类、鸟类、两栖类 、爬行类、鱼类标本)、报告厅(节假日 、楚雄州威楚古乐团免费为博物馆观众演奏洞经音乐)等展厅。展出古生物化石、青铜文物和彝族服饰等各类文物6000余件。
步入博物馆
传来 历史 的回响
心随景动
历史 重现眼前
博物馆承载着永恒的记忆
也在今天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