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的成语典故
1、四面楚歌的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róng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 ,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 、彭越、刘贾jiǎ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péng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 ,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 ,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 ,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项羽骑上马 ,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 ,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 ,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 ,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 ,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 。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 ,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 ,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 。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 ,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 、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实在忍不下去 ,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 ,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 ,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 ,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 。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 ,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
3.班门弄斧的故事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 ,人们叫他“巧人” 。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 ,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 ”,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
4.卧薪尝胆的故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é lǚ派兵攻打越国 ,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chāi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yā送到吴国做奴隶 ,勾践忍辱负重伺候cì hòu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 ,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 。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 ,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rù,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 ,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 ,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5.围魏救赵的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 ,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 ,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 ,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 ,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
6.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官渡大战后 ,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shù,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 ,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 ,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 。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 ,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 ,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 ,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羽 、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 ,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并因诸葛亮不答应而哭,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
7、完璧归赵的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 ,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 ,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 ,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 ,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 ,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 ,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 ,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 ,可是有一点小瑕疵xiá cī,让我指给大王看 。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 ,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 ,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 ,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 ,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 ,蔺相如举起“和氏璧 ”,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 ,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 ,假惺惺jiǎ xīng xīng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 ,秦王常常会耍shuǎ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zhāijiè了五天 ,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 ,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 。 ”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wú nài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 ,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 。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 ,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 ,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蔺相如机智勇敢 ,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
8、图穷匕见的故事
战国末期 ,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 、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 ,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 。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 ,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 (今河北某县)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 。行刺秦王的匕首 ,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 ,太子丹等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 。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 ,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舞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 。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 ,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 ,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 。荆轲见匕首露现 ,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 ,却又一时拔不出来 。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 ,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 。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 ,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9、望梅止渴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 ,走得非常辛苦 。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 ,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 ,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 。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 ,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 ,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 ,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 ,在山岗上极目远眺tiào,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jūn裂的土地一望无际 ,干旱的地区大得很 。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 ,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 ,不但会贻yí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 ,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 ,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 ,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 ,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 。就这样 ,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10、草船借箭的故事
周瑜yú非常嫉jí恨诸葛亮,总想找个理由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让诸葛亮造10万枝箭 ,并说10天内就要。诸葛亮痛快地答应了,说:“我3天之内就送10万枝箭过来 。”周瑜很吃惊。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快船,600名士兵 ,把每条船用布蒙上,两边堆满一捆捆kǔn kǔn的干草。周瑜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怀疑 ,不知诸葛亮又在玩什么花样 。到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便派人将鲁肃请来 ,说:“请您和我一同去取箭。 ”然后,把20条快船用长绳连起来,一直往江北驶去。当时,长江上雾云很大 ,对面看不见人 。鲁肃心里不明白,问诸葛亮怎么回事。诸葛亮只是笑,并不回答。
不久 ,船靠近曹操的水寨zhài诸葛亮命令将船头朝东船尾向西,一字摆开 。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呐喊nà hǎn。曹操听了报告,说:“雾天作战 ,恐怕有埋伏。先让水陆军的弓箭手向他们射箭,雾散后再进军 。”于是,箭像雨点一样射向那20条船。箭头准确地落在草捆上 ,排得密密麻麻。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命令船头掉过来,再由西向东排开 ,于是,另一面又被射满了箭。等到太阳要升起来时,雾也快散了 。诸葛亮命令军士开船,并一起大喊:“谢谢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 ,周瑜已经派了500名军士在江边等着搬箭,卸xiè完后共有十二三万枝箭。鲁肃见了周瑜,把诸葛亮借箭的事说了一遍。周瑜叹气说:“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我实在不如他啊! ”
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1
四面楚歌 、破釜沉舟——项羽
刮目相看——吕蒙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诸葛亮
一鼓作气—— 曹刿
投笔从戎—— 班超
负荆请罪——廉颇
完璧归赵——蔺相如
凿壁借光—— 匡衡
指鹿为马—— 赵高
纸上谈兵——赵括
精忠报国—— 岳飞
闻鸡起舞—— 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卧薪尝胆——勾践
乐不思蜀——刘禅
图穷匕见——荆轲
胯下之辱——韩信
煮豆燃萁——曹植
草莽英雄:草莽:草丛,草野 。旧时指在山林出没的农民起义或强盗们中的著名人物。
怀刺不适:刺:名贴,名片;怀刺:怀藏名片。怀中准备好名片想去求见贤人 ,但却无处可投 。指很想结识名人,但却找不到拜谒的理想对象。
怀刺漫灭:刺:名贴,名片;怀刺:怀藏名片。怀中准备好名片想去求见贤人 ,但却无处可投 。指很想结识名人,但却找不到拜谒的理想对象。
龙虎榜:榜:揭示的名单。指一个时期内的知名人士同登一榜 。
买王得羊:①指想买王献之字,却得到了羊欣的字。意为差强人意。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画虽然逼真而终差一等。
名流巨子:著名人士与重要人物 。
名士夙儒:名士:有名的人;夙儒:有学问的人。知名人士和老学者。
蒲扇价增:蒲扇:用香蒲编的扇子 。形容某种东西因受到名人的使用而价格增长。
显赫人物:名人 ,有权势的人物。
摇摇华胄:胄:后代人 。指距今年代久远的名人的后矞。
遥遥华胄:指名人的远裔。嘲人自夸出于名门 。
有眼如盲:虽有眼睛,如同瞎子。指不认识著名人物,或不识大体。
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2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成语是这其中的瑰宝 ,它短小而简练,有很多故事出自于成语 。在生活中,成语无处不在 ,但我们却不了解这其中蕴含的意思,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拓展中,我决定利用网络、书籍等有效资源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进行研究 、学习。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成语故事书 ,了解有关成语的故事。
2.上网查询有关成语故事的人物。并列成表格 。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事例两则
《一饭千金》 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 ,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 。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 ,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 ”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 ,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 ,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 ,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 ,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 ,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 ,“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 ,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 ,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 ,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四.结论
1成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成语事故人们留下的智慧结晶。每个短小的成语都会有一个属于他的典故 。我国的语言文化远远不止这些,较大型的成语词典大约有20000条成语,每个成语都对应几个历史人物 ,诸葛亮、曹植、韩信 、刘备、蔺相如〃〃〃〃〃〃
2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
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 ,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 ,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 形象鲜明的作用 。
3成语大多来源佛教 ,略举一些:一切众生,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瓣心香 ,七手八脚,七颠八倒,人穷智短 ,八面玲珑,三生有幸,三灾八难 ,三姑六婆,三教九流,三头六臂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千差万别 ,口碑载道,大千世界,大发慈悲,大吹大擂 ,大吹法乱,方便之门,水中捞月 ,水泄不通,水涨船高,牛头马面 ,功德无量,功德圆满,半路出家 ,半斤八两,四大皆空,生老病死 ,吐丝自缚,因果报应,因风吹火,回头是岸 ,安身立命,在劫难逃,有口皆碑 ,老僧入定,肉眼凡胎,自由自在 ,自作自受,衣钵相传,佛口蛇心 ,佛眼相看,作贼心虚,邪魔外道 ,拂袖而去,披毛戴角,抛砖引玉,拈花微笑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沿门托钵 ,金刚怒目,勇猛精进,皆大欢喜 ,看破红尘,苦海无边,借花献佛 ,旁门左道,神通广大,唯我独尊 ,救苦救难,清规戒律,现身说法,极乐世界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僧多粥少 ,超凡入圣〃
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3成语中有许多名人的故事,有时,这些成语可以在阅读和习作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 ,我们小组决定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进行研究,了解成语中蕴含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历史事件。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 。他每天从早到晚读书 ,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 ,疲倦得直打瞌睡。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 ,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 ,有一个人名叫苏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 ,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就准备一把锥子 ,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 ,再坚持读书。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名叫匡衡的人。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 ,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 。一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 ,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 ,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 ,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成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历史名人故事,也有重要的历史事件 ,还记录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成语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它真是中国语言艺术的博物馆!
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4成语: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 ,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 ,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 ,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 。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成语: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 ,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 ,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 ,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 ,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 ,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 ,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 ,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 ,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
成语:韦编三绝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 ,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 ,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 ,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
成语: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 ,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 ,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 ,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 ,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 ,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 ,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 ,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 ,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 ,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 、冀、幽三州的军事 ,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
成语: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 ,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 ,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 ,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 ,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成语:囊萤映雪
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 ,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
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5后起之秀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 推祟。他的舅父范宁 ,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 名文士拜访 ,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 。舅舅要他 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 ,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 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短篇关于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短篇 。不 料 ,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 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 ,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 ,你为什么不 好好与他谈谈?’’ 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 谈谈嘛 。”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 ,真 是后来的优秀人才。” ” 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成语出处: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逸望 ,真后来之秀。”
成语释义:“秀 ”,优秀的意思,表示后辈中的优秀者。这则成语也称 “后起之秀” 。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