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地理学不好的原因
过来人跟你谈谈心。
政史地生真的没有秘诀 全靠背书与做题 本人当时对副科基本没太大兴趣 学习动力也就不是很高 分数也是迟迟上不来 自己也很急 。于是开始狠啃教材 教科书相对来讲其实不难懂 政治需要的是正确严谨的逻辑思维 数学好的亲在逻辑方面不会差(?_) 历史的话需要对史实的充分掌握 平时没什么积累的话只好背书… 地理莫愁 难点相对不多 初一大概在学地球的自转公转方面的知识吧…因为考试考的比较片面 所以多做做类型题 摸清了规律基本没有问题 生物去买本所谓的教材完全解读然后去背答案吧 生物简直丧心病狂 说难好像都会 说不难真是不得分啊 说实在的初中的副科属于认识阶段 到了高中甚至大学就完全不一样 所以千万不要放弃信心
以前班里也有同学出去补课 结果仍然没什么效果 因为在学校可以学好的知识 不需要去出去浪费时间金钱 所以刚刚初一的亲表太着急 时间有的是 心态放端正 整个世界都是你哒()
在学习地理时 ,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 、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 ,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诸如:天体 、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 、十太阳日; 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 、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 、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 ,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 。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 、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 、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 ,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抓“综合”重“联系 ”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 、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 ,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老师或网校中的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 ,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 、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 。如陆地上的自然带 ,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又具有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 。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五、抓“归纳 ”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 。如通过观察 ,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 、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 ,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 ,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六、抓“一般”推“特殊 ”
“一般”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现象,当这种一般现象出现了异常 ,就必然有其特殊性 。那么,这种特殊性的产生是必与其当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关,从而 ,我们就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太阳辐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纬线分布的,根据其热量的分布状况 ,我们将全球化分为五带。 由此可知,等温线 、陆地自然带等分布也应沿纬线分布。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并非都沿纬线分布 ,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还与地表形态、海陆热力性质、洋流 、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 。具体分析时 ,就看当地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特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特殊性。
七、抓“对比”找“异同”
在地理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类似的概念、原理 、规律等。理解它们较好的方法就是用图表进行比较 ,找出异同 。如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为什么欧洲西部是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北美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解决此问题 ,我们可以对照两个区的地形图,用表格来比较它们所处的纬度位谩。
八、抓“运算 ”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为了培养、提高地理运算能力,要做如下分类练习;
1. 比例尺与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换算 。
2. 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3. 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 垂直气温的计算 。
5.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 昼夜长短的计算。
8. 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
9. 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通过反复练习 ,熟练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九、抓“读图 ”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 、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 ,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 、空间组合。
为了培养查阅、填绘地图习惯,要求:
1. 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 ,学会分析、应用 。
2. 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 无论是平面图 、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 ,要求能画出大体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