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有哪些公共关系事件
1 、良渚古城遗址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2017年3月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程序正式启动,申遗预审文本已在2017年9月交至世界遗产中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2、斑马线前礼让行人;
为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环境 ,深入推进全市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工作,杭州交警大队在中心城区开展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行人专项整治,严管机动车不按规定自觉礼让行为 ,营造安全、文明出行的良好氛围 。
3 、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徽正式发布;
2018年8月6日晚,钱塘江畔的杭州电视台演播大厅成为了亚洲体育的“网红 ”热点——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会徽在这里正式发布。
4、“最多跑一次”改革升级,杭州打造“移动办事之城”;
移动办事之城,这在“最多跑一次 ”改革中领跑全省的杭州 ,给自己定下的新目标。提出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补齐短板、突出亮点,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全力打造移动办事之城 。
5 、杭黄高铁开通,结束杭州西部区县无铁路历史
2018年12月25日,杭黄高铁D9551次首发列车即将从杭州东站驶出。杭州至黄山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杭黄高铁东起浙江省杭州市 ,终至安徽省黄山市,全长265公里,初期运营时速为250公里。
人民网-杭州:2018年十大公共关系事件发布
1、“仁”:以人为本 ,人性关怀 。
“仁 ”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说 ,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
提倡“仁 ”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是人 ,而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
2、“义”:公平正义,坚守原则 。
“义”本来含义是适宜。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义 ”,是指一个社会里公认为适宜的 、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义”的原则往往也会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 ,所以也是一定社会的法律前提 。
3、“礼”:恭敬尊重,礼仪文明。
古代所谓“礼 ”是一系列程式化、仪文化规则,内容十分庞杂 ,既包括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仪式 、社会习俗、礼仪规范。
在封建时代,礼的许多具体内容 ,实际上强化着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但是礼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 ,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这些功能和作用,当代社会也仍然需要 。
4、“智”:崇尚知识 ,追求真理。
“智”通常又写作“知 ”,既作动词指认知,又作名词指知识 、智慧。儒家把“智”列为“五常”之一 ,认为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 ,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 。
儒家相信,人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类所认识的事物 ,而没有不可以被人所认识的事物。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就可能成为“智者 ”。“智者”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聪明智慧 。
5、“信”:忠于职责 ,诚实守信。
所谓“信”,即诚信,意思是对自己的承诺过的事情负责任。儒家把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孔子说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 ” ,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 。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诚实笃信。
扩展资料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早在先秦时代,儒家先哲就已经分别对仁、义 、礼、智、信的内涵作了深入具体的阐发 。到了汉代 ,董仲舒将它们合在一起,称之为“五常 ”。
从此,“五常”往往与“三纲”合称为“三纲五常 ” ,成为中国古代统治者维护当时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道德准则。
汉以后,历代儒家人物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和思想发展的需要,对“仁义礼智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发挥 ,其具体内容不断丰富而复杂,其中确有不少思想糟粕,有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实际效果 ,按照今天的道德标准来看,斥之为“吃人”也并不过分 。
“仁义礼智信 ”作为中国古人归纳的五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名称,仍然具有永恒的 、普泛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涵中已积淀了中华民族许多优良道德传统,具有普遍意义,其中不少内容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
另一方面 ,“仁义礼智信 ”的表述,作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 ,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品牌” 。
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仍然可以借用“仁义礼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华 ,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
“仁义礼智信”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利于在社会民众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仁义礼智信 ”高度概括而又极其简洁鲜明的语言形式,也非常适合于道德教育和宣传。
中国新闻网--今天 ,我们怎样借鉴“仁义礼智信”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