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游资讯文章正文

两弹一星元勋二十三人名单_1

手游资讯 2025年09月28日 23:54 4 接恒菽

于敏、王大珩 、王希季、王淦昌、邓稼先 、任新民、孙家栋、朱光亚 、吴自良、杨嘉墀、陈芳允 、陈能宽、周光召、姚桐斌 、赵九章 、郭永怀、钱骥、钱三强 、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 、彭桓武、程开甲。

两弹一星元勋是指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截至2018年11月20日,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有4人:于敏、王希季 、孙家栋、周光召 。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党中央、国务院 、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两弹一星元勋,外文名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Award ,两弹一星是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钱三强 、赵九章 、钱学森、孙家栋程开甲、氢弹之父—于敏先生等23人 。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湖州,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 ,终年79岁。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 ,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为中国核武器 、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 ,于1986年7月29日因大出血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任新民(1915年12月05日-),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 ,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中科院院士,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 ,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

陈芳允(1916.4.3-2000.4.29 ),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 、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郭永怀(1909.4.4-1968.12.5),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

杨嘉墀(1919.7.16-2006.6.11) ,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核物理学家 、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1964年 ,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王淦昌参与了我国原子弹 、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

周光召(1929.05.15-) ,科学家、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 ,物理学家。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突出贡献。开创 、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 。是中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的开创者之一 。

姚桐斌 (1922.9.3-1968.6.8) , 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 、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 ,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历次核试验,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

钱骥(1917.12.27-1983.08.18) ,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并为返回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陈能宽(1923.4.28--2016.5.27 ) ,著名金属物理学家 ,中国***的优秀党员,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吴自良(1917年—2008年),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50年代他研究苏联汽车用钢40X的代用品 ,以锰 、钼代铬成功,对我国合金钢体系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

60 年代领导研制成功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为原子能工业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纬禄(1916.12.18-2011.11.23) ,我国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有"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之称。

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他成功的领导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 。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火箭总体设计专家。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 。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是中国"航天四老"之一。先后担任东风二号和东风三号导弹副总设计师、洲际战略导弹总设计师 、长征二号火箭总设计师、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技术总顾问 。

王希季(1921年7月26-) ,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 ,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 、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

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

王大珩(héng)(1915.2.26─2011.7.21),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应用光学家 ,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主持制成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 ,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

于敏(1926年8月16日-),中国“氢弹之父”,核物理学家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

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 ,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 。

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概念 ,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 、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孙家栋(1929年4月-) ,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 、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江苏和浙江籍人各6人 ,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云南、辽宁、河北 、山东各1人。钱三强、屠守锷同为浙江省湖州市人 ,程开甲和杨嘉墀同为江苏省吴江县人。

万股资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