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成语故事演讲稿30字
才高八斗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文学家谢灵运做永嘉太守时,经常游山玩水 ,写诗作赋,深得文帝的赏识。他因此骄傲地说:“天下的文才总共有一石,曹植占其中的八斗 ,我占一斗,其余的人合占一斗。”
目瞪口呆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 ,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就找樊哙共商计策 。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 ,吓得他目瞪口呆,从而保住主公。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雕栏玉砌
成语故事公元960年 ,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消灭了南平、后蜀 、南汉等国。南唐后主李煜不问朝政,只会吟诗作词,被宋朝打败 ,投降后被封为违命侯 。李煜作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宋太宗借机杀了他
笑容可掬
三国时期,司马懿率军进攻蜀国街亭 ,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 ,大开城门,笑容可掬地坐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 ,赵云急忙赶回解围。
死而后已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 ,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 ,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语故事 演讲稿
演讲文字素材可以让孩子们了解阅读成语故事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当时环节下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背景,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
1: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 。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 ,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
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 ,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此不上我 。
而且 ,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 ,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
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 ,哪只千来丈 。
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 ,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 ,也不见得浅了多少。
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 ,再没有话可说了 。
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 ,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著一只猛虎。
李广急忙弯弓搭箭 ,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 。李广箭法很好 ,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 ,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
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
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 ,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 ,用力向石头射去 。
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 ,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 ,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
3:失斧疑邻
有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怎么找也没有找到。后来他认为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他注意到邻居的孩子的言行 ,神情怎么看都象是一个小偷。
于是他断定是那个孩子偷去了,心里还对说,“我早就看出那个家伙不是个好东西 。 ”
第二天 ,他上山砍柴时在一棵树边上发现了丢失的斧子。现在他才想起来,原来是前天忘记在这里了。他后悔随便的怀疑邻居的孩子 。
回家后,再看那个孩子的言行和神情 ,根本不象是偷东西的人。于是他又对说,“我早就想过,他不是那种偷东西的人。”
后来人们就用“失斧疑邻”形容主观臆造、胡乱猜疑 。
的人还:
1.小学生成语故事演讲稿素材
2.小学成语故事演讲稿素材
3.小学生成语故事剧本文字素材
4.成语故事演讲稿大全素材
5.小学生成语故事的比赛稿素材
3分钟左右成语演讲稿
1.典
故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 ,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 ,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 ,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 。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 ,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 ,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 。接着,电闪雷鸣 ,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 ,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 。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 ,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 ,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 。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 ,摇来晃去。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 、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 ,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 ,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后来,“胸有成竹 ”就成了一句成语 ,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
“胸有成竹” ,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2.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 ,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 ,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 、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 ,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 ,“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 ,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 ,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
老婆婆的一番话 ,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 ,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重视生活中的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 ,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 ,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 ,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 。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 ,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 ,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买椟还珠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 ,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 ,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 ,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 ,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 ,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官名)窦固和匈奴打仗 ,立有功劳 。后被派出使西域 (今新疆全省,甘肃边,和葱岭以西中亚一部份地区)。他首先到郑善国。国王早知班超为 人 ,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忽然变得怠慢起来 。班超召集同来约三十六人说:“郑 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 ,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来笼络他,使他躇踌不知顺从那一边。聪 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很明显了。 ” 经过打听 ,果然是这样 。于是班超又约同所有的人:“我们现在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 才来几天,郑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 ,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郑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 送给匈奴。你们说,这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 。他使继续道:“不 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 ,迅速把他们杀 了。只有这样,郑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 。”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同伴 ,冲入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 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 ,达到了预期目的。 以后的人就根据这个故事,引伸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句话 ,用来说明人们做 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 ,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例如有几位科学 家为欲研究利用冰川化水灌溉农田的可能性,准备到冰山实地考察和实验。这是一件危险而 艰辛的工作,但他们认为不实地去考察研究 ,便不能得到真实结果 。这种情况,便可说是: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