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
3、都城:阳城。
4 、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 、刑法、监狱。
5、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①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
②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 、刑法、监狱。
③“王位世袭制 ”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6、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 、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
二、商朝的建立
1 、公元前1600年 ,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 、经济、文化 。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 、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
2 、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
初一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初一下册的历史知识点很多,这篇文章我给大家汇总归纳了初一下册历史必考的知识点 ,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隋的兴亡
一 、隋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统一:589年;
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继秦汉之后 ,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二、隋朝的繁荣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1、改革前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2 、分科考试 。
影响:形成了“开皇之治 ”的盛世景象。
三、开通大运河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 ,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 、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
作用:贯通南北动脉 ,成为南北政治、经济 、文化联系的纽带,促进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
四、科举制(隋朝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隋文帝时期: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建立 ,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建立。
影响: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
五、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的暴政引起农民起义,618年 ,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
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概况: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
3.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 、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 ,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 ,还传播中国的医药 、文学、书法、建筑 、绘画等 。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
1.时间:贞观初年。
2.过程: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3.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
思考: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 、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
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 ,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 ,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宋代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 、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 ,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
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 ,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③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 、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2)南宋后期 ,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广州 、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 ,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
(1)城市:黄河 、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 ,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
(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外贸
(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
(2)范围: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 ,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3)管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 、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 ,到南宋时完成 。
2.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思考:1.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
(1)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 ,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3)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 ,从而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
(4)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转而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我国经济重心以秦岭——淮河为界 ,其南移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东汉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 。
(2)南朝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3)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 ,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
明清两代知识点1.明朝的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进行对臣民的监查 、侦查。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2.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
3.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 ,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
4.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 ,加强管理。
5.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 ”为清。1644年迁都北京,对国的统治。
6.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的设立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期末考试就要到了,这篇文章我给大家归纳总结了初一上册历史必考重点,供同学们参考复习,希望大家期末可以取得好成绩。
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 ,炎黄联盟形成 。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 、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
1、炎帝的贡献: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种植五谷和蔬菜;
(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 ,教人们通商交换。
(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 、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铜 ,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 、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3 、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4、继黄帝之后 ,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 、禹。
5、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体现了刻苦耐劳 ,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中华文化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 ,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 ,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 ,反对以大欺小 、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 ”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
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 ,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商鞅变法1、背景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
2、目的:富国强兵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 、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 ,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 ,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 、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3)统一度量衡 。
军事:奖励军功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初一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有:
1 、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 。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2、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 ,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3、江南能够开发的原因是南方自然条件好,雨量充沛,气候温热 ,土壤肥沃 。江南战事少,相对稳定。
4、尧,舜 ,禹相继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这一制度称为“禅让”。
5 、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 ,鲁,齐,燕 ,晋,宋 。姓姬的封国有53个。
初一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有:
1、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 ,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 。商灭,武王建立周朝 ,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2、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 。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 ,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4、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
5、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 ,叫“金文 ”,也称“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